最近天氣不錯,明軍自從到安南,就下過四五次小雨。
北方的士兵第一次不擔心受凍,第一次不擔心餓肚子,對小雨毫不在意。
士兵們的布鞋遭殃了,在這裡完全是累贅。
空閒時間,所有人都在編草鞋。
明軍共有六十艘大型炮艦,十艘在天津,十艘在朝鮮和山東,剩下四十艘都在南海。
這玩意生猛過頭了,開一炮地動山搖,整個船體快散架似的。
張世澤一點不喜歡,鄭芝龍才視若珍寶。
讓鄭芝龍全部帶走,南下掃蕩順化的水軍,他還留下十艘。
明軍的主力火炮是山炮,為何叫山炮,用陸天明的話說,適合山地作戰。
比船上的臼炮小多了,炮口隻有兩寸半,炮身長三尺,整體不過二百斤,在兩個大鐵輪子上,四個人可以拉著走,也可以騾馬拖著走。
雖然這玩意射程隻有四裡,但容易打造啊,炮閂損壞也容易更換。
從臼炮演變而來的步兵支援炮,陸天明令兵仗局打造兩千門,專門分出來一個工坊。
這玩意才是張世澤心中的炮,每個營都能配備,一千人配十門,哪像船上的大家夥,在陸地上根本無法移動,威力再大有個毛用。
山炮蓋著木板,看起來更像個小馬車,此次帶著一百多門,隻是炮彈太少,所以才集中使用。
張世澤還帶著十門連珠炮,手搖發射,有長長的子彈帶,不過那玩意現在屬於裝備司,這次跟過來的屬官和工匠在操作,需要觀察戰場使用效果。
安南人看到的炮是佛郎機,海船上搞下來的裝備。
既是迷惑安南人,也因為佛郎機近戰打戰象,可能比山炮更好使。
所以安南人看到的五十門,隻是第一次卸貨,一艘船上就有上百門佛郎機,要多少有多少。
阿濟格昨晚與多鐸、杜度完成換防,大約三萬純粹的弓箭,還有一萬騎軍在升龍西北方向。
站在河邊,望遠鏡了望河對岸,阿濟格除了密密麻麻的人,沒看到其他東西。
林子太多,草叢太密,藏戰象很容易,遠處的山區他又看不到。
為了能在打起來第一時間向西奔襲渡河,騎兵隱蔽馱著很多木板,隨時準備關門打狗。
阿濟格以為今天會開打,又沒想對。
張世澤還在卸貨,安南人也沒去進攻。
海船上,曹鼎蛟從北岸上船,對船頭了望大地的張世澤彙報道,“將軍,女真和倭人集結等待軍令,大約六萬人可以渡河。”
張世澤頭也不回道,“留下一萬騎軍在北岸,黃昏時候海船搭浮橋,全軍渡河結陣。”
兩人就這麼簡單說了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