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然點了點頭,
吳雙顯然抓住了關鍵。
但是確是不夠的,
原來徐浩然在鄉鎮,由於地域的限製,又加上徐浩然知道自己在鄉鎮待不長,
對於作物有短平快的要求,
選擇自然也就少了,
茶樹菇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但是現在站在縣域的角度,高度不一樣,做法自然也就大相徑庭。
他想了一下說道,
“對,但也不全對!”
吳雙頓時愣住了,他看著徐浩然,想知道徐浩然有什麼驚天的言論。
其實在他看來徐浩然在楓樹鄉的成功還是有偶然性的,
畢竟他隻是一個農業的門外漢,
能取得那樣的成績很大程度靠的是好的茶樹菇菌種和楓樹鄉得天獨厚的環境。
可是換到整個縣域範圍內,可選擇的作物那就多了去了,
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根本就彆想厘清思路。
所以他倒想看看徐浩然到底是怎麼想的!
徐浩然也不管吳雙的小心思,他比吳雙多了十幾年的經驗,
彆說是吳雙了,哪怕是最頂級的農業專家也彆想和徐浩然的未來視角相比。
他繼續說道,
“扶貧工作的綱領就是五個一批,但是在五個一批裡,”
“最核心最有效的途徑無疑是產業扶貧。”
“而產業扶貧就離不開項目的支持,”
他看著吳雙,
“所以我們未來推動扶貧工作核心思路應該是產業為先、項目為王!”
吳雙有些被徐浩然的開篇的驚到了,他喃喃地重複了一遍,
“產業為先,項目為王”
光是這幾個字就知道徐浩然所做的文章氣勢不小
徐浩然點了點頭說道,
“對!”
他指了指吳雙辦公室上掛著的寧城縣農業地圖。
“你知道我們寧城最大的自然資源優勢是什麼?”
吳雙對於這張圖自然是無比熟悉,他幾乎是下意識地說道,
“是森林和水。”
“寧城有慶州最大,全省前三的丹河林場,”
“還有多達幾十座的大型湖泊和水庫,也位居慶州的前列。”
徐浩然點了點頭,寧城多山,優質糧田不多,
這也是寧城一直積貧積弱的主要原因,
先天資源稟賦確實差了些
但是寧城森林覆蓋率高,在建國早期就建立了丹河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