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宋高宗南渡:偏安一隅,重建宋廷_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 > 第十八章 宋高宗南渡:偏安一隅,重建宋廷

第十八章 宋高宗南渡:偏安一隅,重建宋廷(1 / 2)

論南宋政權的合法性建構與生存策略

靖康之變的斷裂與南渡的曆史必然性

1127年春,金軍攻破汴京今開封)外城,北宋都城陷入血色黎明。金帥完顏宗翰粘罕)與宗望斡離不)以“索金銀、俘二聖”為要挾,最終於三月初七攻破內城。四月,徽、欽二帝被擄北去,“宗室貴戚男丁二千二百餘人,婦女三千四百餘人”《靖康要錄》卷七)被驅趕北上,北宋王朝在“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慘烈中終結。

這場被稱為“靖康之變”的浩劫,不僅是政權的更迭,更是華夏文明的一次劇烈震蕩。北方淪陷區的士大夫在《靖康恥》中悲歎:“中原板蕩,夷狄橫行,衣冠人物,儘入腥膻。”《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一)在此背景下,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宋高宗)以“唯一未被俘的正統血脈”身份南渡,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改元“建炎”,開啟了南宋153年的偏安曆程。

從應天府的倉促稱帝到臨安今杭州)的“行在”定型,從顛沛流離的“海上逃亡”到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宋高宗的南渡絕非簡單的地理遷移,而是一場涉及政治合法性重構、軍事戰略調整、經濟重心南移與文化認同重塑的係統工程。本文將通過梳理南渡脈絡、分析政權建構邏輯,探討南宋如何在“偏安”中延續華夏文明的命脈。

一、南渡背景:靖康之變與北宋的崩潰

1.1金軍的軍事碾壓與北宋防禦體係的瓦解

金滅遼1125年)後,旋即南下攻宋,其戰略意圖早有預謀。據《金史·太宗紀》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臨終前曾言:“若克中夏,當以漢人治漢人。”可見其對中原的覬覦並非偶然。北宋的防禦體係在金軍攻勢下迅速崩潰,根源在於兩大致命缺陷:

其一,軍事指揮的混亂與僥幸心理。1125年第一次圍汴京時,宋徽宗倉皇傳位欽宗,李綱臨危受命主持城防。李綱以“堅壁清野、固守待援”之策,聯合各地勤王軍如種師道、姚平仲部)擊退金軍。但欽宗急於求和,竟罷免李綱,遣使稱臣納貢,導致“城下之盟”後金軍暫退。1126年八月,金軍以“宋不履約”為由第二次圍汴京,欽宗仍寄望於“六甲神兵”郭京率無賴偽道士作法),最終城破。正如李綱在《靖康傳信錄》中所歎:“上欽宗)昏庸,大臣無謀,城必破矣!”

其二,北宋“重文抑武”政策的長期積弊。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來,“以文製武”成為基本國策,武將地位低下,軍隊指揮權分散於文官與宦官如童貫)。至徽宗朝,邊將如種師道雖戰功赫赫,卻屢遭猜忌;禁軍“衛士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歐陽文忠公集·原弊》),戰鬥力早已名存實亡。金軍統帥宗翰曾輕蔑評價:“宋之兵,猶以紙糊,一觸即破。”

1.2趙構的崛起:唯一合法繼承人的政治資本

靖康之變中,北宋宗室幾乎被一網打儘:徽、欽二帝被擄,鄆王趙楷、肅王趙樞等皇子被擄北去,連宋哲宗廢後孟氏之外的後妃、公主亦未能幸免。《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載:“宗室四千餘人,金人儘擄之。”在此絕境下,時年21歲的趙構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因“出使金營未歸”而幸免於難,成為唯一未被俘的正統血脈。

趙構的“合法性”首先來自血緣。《宋史·高宗本紀》稱其“性閒雅,善騎射,讀經史,已能屬文”,雖非嫡長子,卻因“靖康之變”中“獨存”的特殊身份,被士大夫視為“天命所歸”。宗澤在南京今商丘)麵見趙構時直言:“大王乃真主也,宜早正大位,以安天下。”《宗忠簡公集·遺事》)其次,民眾與士大夫的期待構成了“合法性”的社會基礎。北方百姓在金軍鐵蹄下掙紮求生,紛紛傳言“趙氏當興”;太學生陳東等伏闕上書,呼籲“迎還二聖,複立趙氏”。這種輿論壓力迫使趙構必須迅速稱帝,以整合抗金力量。

二、南渡曆程:從應天稱帝到定都臨安的顛沛之路

2.1初期流動:應天府稱帝與“中興”旗號的政治動員11271129)

1127年五月初一,趙構於應天府今商丘)大赦天下,改元“建炎”,宣稱“朕惟火德中微,天命未改,靖康之變,社稷幾隕,朕荷天地祖宗之靈,克集大勳,恢複舊物”《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一)。這裡的“火德”承襲北宋“火德運”的正統敘事,強調“宋統未絕”;“恢複舊物”則以“迎回二聖”為號召,凝聚人心。

然而,“中興”的旗號下暗藏矛盾。趙構一麵宣稱“雪靖康之恥”,一麵又忌憚二帝回歸威脅自身地位。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李綱建議“迎還二聖”時,趙構私下對近臣說:“二聖北狩,朕日夜痛心,然若歸,朕何以為位?”這種矛盾心態導致初期抗金策略搖擺:既任命李綱為宰相主持軍事,又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等主和派,甚至暗中阻撓宗澤“連結河朔”的抗金計劃宗澤欲聯合河北義軍“八字軍”收複失地,趙構卻以“恐生內亂”為由拒絕增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2中期動蕩:苗劉兵變與權力鞏固1129)

1129年三月,禁軍將領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迫趙構退位,立其幼子趙旉為帝,史稱“苗劉兵變”。這場兵變的直接導火索是宦官康履、藍珪仗勢欺壓軍士,而根本原因則是趙構對武將的猜忌與權力分配失衡。苗傅在榜文中直言:“上趙構)寵信宦官,軍士不得祿,吾等必誅此閹豎!”《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八)

兵變雖僅持續月餘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卻暴露了南宋初建的脆弱性。趙構在韓世忠、張俊等地方軍閥勤王下複位後,立即誅殺康履、藍珪,並以“脅君”罪處死苗傅、劉正彥。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促使趙構調整權力結構:一方麵削弱宦官勢力“罷內侍寄資”),另一方麵拉攏武將集團賜韓世忠、張俊“便宜行事”之權),形成“文官主導與軍功集團共治”的模式。正如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所言:“兵變之後,高宗始知兵權不可儘假於人,亦不可儘收之己,乃漸與諸將相安。”

2.3後期定型:海上逃亡與臨安的“行在”定位11291138)

苗劉兵變後,金軍以“搜山檢海捉趙構”為目標,發動大規模追擊。趙構從杭州經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逃至海上,最終退守溫州。這段“海上逃亡”1129年十月至1130年四月)的狼狽經曆,成為南宋政權的“集體記憶”。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上趙構)乘樓船,泛巨浸,海道風濤險惡,人皆震懼。”

1131年,趙構以越州為“行在”;1138年,正式定臨安為“行在”。選擇臨安原杭州)並非偶然:其一,地理優勢——錢塘江天險可阻金軍騎兵,太湖平原沃野千裡,利於農業與經濟支撐;其二,政治象征——“臨安”臨時安定)暗含“北伐中原”的政治暗示,既避免與金直接對抗,又為“中興”保留合法性。正如李心傳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中所言:“上趙構)以臨安為行在,示不忘中原也。”

三、重建宋廷:偏安體製的多維構建

3.1政治合法性:從“行在”到“朝廷”的儀式強化

南宋雖以“行在”自居,卻始終以“正統朝廷”的姿態運作。其合法性建構主要通過兩大手段:

其一,官製沿襲與製度創新。趙構稱帝後,立即宣布“悉承祖宗故事”《宋史·高宗本紀》),保留北宋三省六部製,同時增設“樞密院”與“三衙”分掌軍權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延續“更戍法”以防止武將專權。此外,針對“行在”特性,南宋創設“行在尚書省”“行在禮部”等臨時機構,既維持中央權威,又降低行政成本。


最新小说: 怪談降臨:炮灰她靠狂燒冥幣殺瘋了 軍閥:開局給袁大帥獻玉璽 穿成受欺自閉症後,我靠才藝炸了選秀 奇奇怪怪夢境日記 重生之去湯姆長兄如父 無墟之巔 都市重生逆襲記 星腦 喰夢之王 錦書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