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陸秀夫殉國:義不苟生,氣節長存_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 > 第二十五章 陸秀夫殉國:義不苟生,氣節長存

第二十五章 陸秀夫殉國:義不苟生,氣節長存(1 / 1)

崖海濤聲中的不朽身影

1279年3月19日,南海的春潮裹挾著鐵鏽味的海風,拍打著崖山今廣東江門新會區)的海岸。十餘萬宋軍殘部與十萬軍民蜷縮在臨時搭建的行宮與戰船中,空氣中彌漫著絕望的氣息——元軍水師已封鎖海灣三日,張弘範的招降書如雪片般落在宋軍帥船上。

此時,左丞相陸秀夫正立於幼主趙昺的船頭。他身著素色官服,腰間玉牌在風浪中撞出清脆聲響。這位四十四歲的文臣,此刻目光如炬,望著遠處被元軍火炮擊碎的宋軍樓船,又低頭看向懷中僅七歲的幼帝。海浪卷著碎木片撲上甲板,他忽然想起三年前護送益王趙昰出海時,自己跪在臨安城破後的廢墟上對太後楊淑妃說的話:“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曆史的吊詭在於,當陸秀夫說出這句話時,他或許並未想到,自己將成為南宋最後的“殉道者”。這場被後世稱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海戰,最終以十萬軍民投海的悲壯落幕,而陸秀夫背負幼主躍入滄海的瞬間,定格了一個民族對“氣節”的終極詮釋。

一、天崩地坼:南宋末年的危局與陸秀夫的登場

1.山河破碎的時代背景

南宋的滅亡,是一場跨越百年的慢性崩潰。自1234年蒙古滅金後,鐵木真之孫忽必烈便將目光投向南方。1267年,忽必烈采納劉整“先攻襄陽”的建議,以十年時間圍困襄陽今湖北襄陽)。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開城投降,長江防線門戶洞開。元軍順江而下,1275年,名將伯顏率二十萬大軍攻克建康今南京),宋恭帝趙?投降;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今杭州)城下,謝太後攜五歲的宋恭帝獻國璽出降。

此時的南宋,並非毫無抵抗之力。自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來,南宋殘餘勢力在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等人的輔佐下,先後擁立益王趙昰shi)、衛王趙昺bing)為帝,退守福建、廣東沿海,史稱“行朝”流動朝廷)。但正如《續資治通鑒》所載:“宋之亡,非兵不足,乃政先腐敗耳。”賈似道當權時“隱匿軍情,粉飾太平”,導致襄樊失守;臨安降後,南宋宗室與文臣的黨爭從未停歇——陳宜中與張世傑因用人問題多次爭執,甚至一度棄軍而逃。

2.陸秀夫的早年與品格底色

陸秀夫,字君實,1236年出生於楚州鹽城今江蘇鹽城)的一個普通鹽民家庭。《宋史·陸秀夫傳》載其“稍長,從其鄉人孟先生學,孟之徒恒百餘,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少年時期的陸秀夫便以“廉靜謙和”聞名,讀書時“晝夜苦學,誌於事功”。1256年,21歲的他與文天祥同科進士及第,主考官王應麟讀其策論,稱“忠肝如鐵石”,特奏為“進士第三人”探花)。

初入仕途的陸秀夫,曆任建康府司農寺丞、宗正寺簿等職,雖官職不高,卻以“剛直敢言”著稱。1275年,元軍破建康,陸秀夫隨左丞相趙葵南撤至婺州今浙江金華)。此時南宋朝廷已遷至福州,益王趙昰即位,是為宋端宗。陸秀夫冒死穿越元軍封鎖線,投奔行朝,被任命為禮部侍郎。

真正讓陸秀夫躋身核心決策層的,是1276年的“溫州事件”。當年三月,元軍追擊至溫州,宋端宗趙昰欲乘船逃亡海外,群臣多勸其“暫避鋒芒”,唯有陸秀夫跪奏:“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豈可效匹夫之勇棄社稷於不顧?”他聯合張世傑南宋抗元名將)力排眾議,擁立趙昰登船出海,自己則“日侍帝側,執笏立朝,未嘗少懈”。

《宋季忠義錄》記載,陸秀夫“性沉靜,遇事不苟,每議事,必反複開陳,務求至當”。這種“沉靜”並非怯懦,而是曆經家國劇變後的清醒——他深知,南宋的存續已非依賴軍事優勢,而是需要一種“寧為玉碎”的精神凝聚力。

二、孤臣孽子:行朝最後的支柱

1.顛沛流離中的責任擔當

從1276年到1278年,行朝的足跡遍布東南沿海:福州→泉州→潮州→秀山今珠海)→碙洲今湛江硇洲島)。這段“海上流亡”的歲月,被後世史家稱為“南宋最後的抗爭”。

在泉州,陸秀夫遭遇了一場信任危機。當時,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阿拉伯裔富商)表麵歸附行朝,暗中卻勾結元軍,屠殺南宋宗室與士大夫數千人。陸秀夫得知後,冒死闖入蒲壽庚府邸質問:“汝受宋恩厚,今反噬主,何麵目見天下士?”蒲壽庚閉門不納,反將陸秀夫的隨從殺害。此事雖未扭轉局勢,卻讓行朝君臣看清了“地方勢力”的不可靠,也堅定了陸秀夫“唯以忠義立國”的信念。

1277年,宋端宗趙昰因長期顛簸染病身亡,年僅11歲。群龍無首之際,陸秀夫與張世傑力排“擁立長君”的建議,擁立7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宋史》載:“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耶?’”這段話,道儘了陸秀夫的孤勇——他明知南宋已如風中殘燭,卻仍要以“一旅”之力延續國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崖山:最後的抗元堡壘

1278年,行朝退守碙洲。此時,元軍已派張弘範張柔之子,降將)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水陸大軍二十萬南下追擊。陸秀夫與張世傑商議後,決定放棄海上遊擊,選擇崖山作為最後據點。

為何選擇崖山?《崖山誌》記載:“崖山在大海中,兩山對峙,勢如天險,外有奇石可守,內有港灣可泊舟。”更關鍵的是,崖山背靠大陸,便於從廣東、福建等地征集糧草與兵源。然而,這一決策也存在致命隱患:元軍水師擅長海戰,而宋軍的樓船體積龐大、機動性差,一旦被圍,難以突圍。

抵達崖山後,陸秀夫主持朝政,張世傑負責軍事。他們迅速修築宮室、鑄造兵器,並招募當地漁民為向導。此時的行朝,雖“疆土日蹙,兵甲益弱”,卻仍維持著基本的秩序:文臣每日早朝,討論軍政;士兵操練戰船,修補甲胄;百姓則“耕海為田,織網為生”。正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寫:“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這種“絕境中的堅守”,正是陸秀夫所追求的“士大夫之節”。

然而,內部的裂痕始終存在。陳宜中因與張世傑不和,竟於1278年底擅自乘船逃往占城今越南),留下“吾不去,恐為敵所執”的借口。陸秀夫得知後,派人追至海中,卻隻帶回陳宜中的書信:“國事至此,非一人之力可回,宜早圖後路。”陸秀夫將信撕得粉碎,對左右說:“陳宜中去矣,然國不可無主,吾當與陛下共存亡。”

三、義不苟生:崖海悲歌中的千古絕唱

1.崖山海戰的慘烈經過

1279年1月,張弘範率元軍水師抵達崖山海域。他采用“圍點打援”戰術,先用火炮轟擊宋軍樓船,切斷其與陸地的聯係;又命水軍“以小船載茅草,灌油點燃,乘風衝擊宋軍連環船陣”。宋軍的樓船雖以鐵索相連,形成“海上堡壘”,卻因缺乏機動性,淪為活靶。

陸秀夫親自督戰,命士兵“裂衣為旗,書‘宋’字於上”,插滿每艘戰船;又組織“敢死隊”乘小船突襲元軍,但因寡不敵眾,大多戰死。《宋史·張世傑傳》載:“戰至日暮,宋師大潰,世傑收兵登岸,秀夫曰:‘陛下不可再辱,宜早為計。’”

此時的崖山,已成一片火海。宋軍的糧食、淡水早已耗儘,士兵們啃食樹皮、嚼食甲胄上的皮革,仍高呼“殺賊”。陸秀夫望著遍體鱗傷的幼主趙昺,淚如雨下。他知道,所謂“背水一戰”,不過是“困獸之鬥”——元軍已封鎖所有退路,即便突圍,也無法保護幼主周全。

2.背負幼主,投海明誌

3月19日清晨,元軍發動總攻。張弘範命萬戶張弘正率精銳艦隊直撲宋軍中軍。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驅妻子投海,隨後回到幼主身邊。據《續資治通鑒》記載:“秀夫衣冠儼然,從容謂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說罷,他解下玉帶,將幼主背在背上,縱身躍入大海。

這一躍,驚起千重浪。《崖山誌》載:“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元軍統帥張弘範雖為勝利者,卻在慶功宴上對部下感歎:“宋之亡,非兵不強,乃士氣先奪耳。”他命人在崖山刻石記功:“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然而,到了明代,當地百姓憤而鑿去“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數字,改為“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以彰其節。

四、史筆千鈞:後世對陸秀夫的評價與精神傳承

1.同時代的見證與銘記

陸秀夫殉國的消息傳開後,行朝殘餘勢力與民間百姓自發哀悼。文天祥雖未親曆崖山,卻在被俘後寫下《哭崖山》一詩:“六龍失禦天傾地,孫子成仁家掃地。陳宜中輩不足數,陸秀夫乎真丈夫!”詩中稱陸秀夫為“真丈夫”,正是對其“舍生取義”的最高讚譽。

元人對陸秀夫的態度則複雜得多。張弘範雖刻石自誇,卻在私下對幕僚說:“秀夫抱帝投海,義也。吾雖滅宋,然不能滅其節。”後來,元廷修《宋史》,脫脫等史官在《陸秀夫傳》中寫道:“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然其立朝,正笏立朝,未嘗少屈,其忠義性也。”這種客觀評價,體現了史家對“氣節”的尊重。

2.曆史長河中的精神坐標

明清以降,陸秀夫的地位被進一步抬升。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在《東林會約》中將其與文天祥並列,稱“二公之節,照耀汗青”;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價:“陸秀夫之死,非獨為宋也,為中國三百年之禮義也。”他認為,陸秀夫的殉國,維護了“士不可不弘毅”的文化傳統。

民間對陸秀夫的紀念更為熱烈。崖山至今保留著“陸丞相祠”,始建於明代,曆代均有修繕。祠內楹聯寫道:“一代忠魂沉碧海,千秋浩氣貫蒼穹。”潮汕、閩南等地還將陸秀夫的事跡編入鄉土教材,稱其為“潮汕人的精神偶像”——這種地域文化的認同,恰恰說明陸秀夫的“氣節”已超越朝代,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3.現代啟示:氣節的當代價值

在全球化與多元價值觀的今天,陸秀夫的“義不苟生”是否仍有意義?答案是肯定的。他的選擇,並非愚忠於某個王朝,而是對文明道統的堅守——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所言:“中國曆史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正因有無數‘士’以生命守護文化命脈。”

這種精神,在近代中國得到了延續。抗日戰爭時期,無數知識分子與普通民眾“寧死不當亡國奴”,與陸秀夫“義不苟生”的選擇一脈相承;當代學者在麵對西方文化衝擊時,堅持“文化自信”,倡導“守正創新”,本質上也是對“氣節”的現代詮釋。

五、崖海長存浩然氣

站在今天的崖山古戰場上,海風依舊呼嘯,當年的戰船早已化為海底的泥沙,唯有“陸秀夫負帝投海處”的紀念碑,在陽光下泛著青銅的光澤。七百多年前,陸秀夫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士之節氣”;七百多年後,他的精神依然在提醒我們:一個民族的強大,不僅在於經濟的繁榮、武力的強盛,更在於文化的自信與精神的堅守。

正如崖山海域的潮水,漲落有時,卻從未停止奔湧。陸秀夫的氣節,正是這潮水中永不消散的浪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義不苟生”,守護文明的火種。

喜歡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請大家收藏:()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霸道魏友泉狠狠愛 上錯婚車,錯嫁千億霸總,真爽! 快穿:嬌軟女配又被男主強取了 軍裝下的藥香 僵屍世界:我帶係統成茅山師叔 落木瀟瀟下 末世詭豪:我的資產是冥符陰兵 重生之青梅竹馬還會愛我嗎? 末世:瘋了吧!這炮灰怎麼死不掉 草靈末世求生:全世界等我奶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