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身為大明的皇帝,正統的天子”
“肩負著光複華夏,驅除韃虜的重任,身穿甲胄,又怎麼了”
“有些人,倘若有那個本事,用自己的嘴皮,去說服滿清韃子,退出朕的九州大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朕可以立重誓,現在就給他一個國公爺,改不拖欠,世襲罔替”
“怎麼?沒這個膽子吧”
“所以說,非常之時,所謂的仁義之邦,才是真正的不合時宜”
“仁德仁義,說服不了滿清,也談不回大明的萬裡江山,更拿不回朕的南京城,北京城”
沒錯,朱皇帝就是開噴,他的開場白,就是要先噴個夠。
大明王朝,前麵的80年,國力強盛,文治武功更是不錯,打下了不少疆土。
但是,真正進入由盛轉衰的時間,就是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戰神朱祁鎮的朝廷。
沒錯,那一次大戰役,大明王朝輸了,但後麵的京城保衛戰,大明打贏了。
為首的功臣,就是大名鼎鼎的於謙,可謂是力挽狂瀾,挽救了瀕臨崩潰的大明朝廷。
但是,也就是那一場京城保衛戰,文官拿掉了武將的統兵權,導致文武失衡,從此失去開拓疆土的能力。
甚至是,一個個祖宗寶地,紛紛丟失,河套地區,關西七衛,三宣六衛。
大名鼎鼎的舊港府,後世的風水寶地,海上貿易的關鍵點,就是那時候丟失放棄的。
所以說,朱雍槺的朝廷,一定要改變文強武弱的局麵,恢複文武分治的優良傳統。
兩世為人的朱皇帝,也承認,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仁義之邦,是中華五千的優良傳統。
但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把滿清趕出去。
待將來,大明再次進入盛世的時候,才會慢慢的回過頭,撿起那些仁義之邦,去同化教化蠻夷之邦。
“陛下聖明”
“陛下威武”
“吾皇萬歲”
“大明萬年”
、、、
沒辦法,被朱皇帝噴了一刻鐘的朝臣們,領頭的黔國公,六部重臣,再也不能淡定了,吩咐站出來。
對的,他們早習慣了朱皇帝的作風,強悍強硬,深思熟慮,逮著了就一擊必殺。
同樣,他們這些人一動,後麵的幾百人,也緊隨其後,開始山呼萬歲,聖明英明啥的。
很多朝臣都傻眼了,內心炸裂啊,驚詫不已。
他們是第一次遇到朱雍槺,更是第一次見登基後的朱皇帝,怎麼也想不到,是這麼一副模樣和態度。
太強勢了,太能噴了,直接騎臉輸出,噴他們這些朝臣,不作為,混吃等死的玩意。
但是,他們更害怕,因為朱皇帝身穿甲胄,腰挎大砍刀,幾百年難得一見啊。
當然了,還是有一些裝死作死的,就是最前麵的宗室王爺,還有一些,徹底邊沿化的勳貴朝臣。
一個個裝模作樣,跪的不像樣子,喊的不夠響亮,眼神更是充滿了不屑。
“嗬嗬”
“萬歲,聖明,英明,威武”
“嗬嗬”
“朕可活不了一萬年,那可是妖魔鬼怪”
“朕告訴你們,一萬年太長,隻爭朝夕”
“今天,朕再立一個規矩”
“新朝初立,那就要新朝新氣象,改變朝廷以往的陋習”
“五軍,五寺,六部二十四司,都察院,三司,三法司,朝廷的所有權力部門,都要動起來”
“文治武功,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杜絕推諉扯皮,態度懶散,混吃等死的局麵”
“一句話,就是要提高朝廷的效率”
“朕的大明朝廷,不養閒人,更不會養廢人”
“吏部和都察院,都要動起來,萬曆皇帝的考成法,不能成為一張廢紙”
“不想好好做官,不為朝廷勠力辦事的人,可以告老還鄉,朕的內帑,會賞賜盤纏”
兩世為人的朱雍槺,做了8個月的監國和皇帝,已經很了解這個朝廷。
一句話,效率太低了,即便是跟後世沒得比,也是差的一塌糊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朱由榔逃亡緬甸,帶走了200多號勳貴和朝臣,也算是小半個朝廷了。
但是,在永昌的時候,朱雍槺接手朝廷後,照樣運轉良好。
這就說明了,有很多問題,朝廷裡的有一些人,在磨洋工,推諉扯皮,消極怠工,甚至是混吃等死。
所以說,新朝新局麵,朱雍槺的朝廷,是絕對不允許的。
如今,滿清韃子,霸占了大部分的國土,還有江南湖廣等賦稅人口重地。
朱雍槺的大西南朝廷,要想打贏滿清韃子,精兵悍將少不了,更缺不了丁口賦稅,還有高效運轉的朝廷。
喜歡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請大家收藏:()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