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戰車,正廂車,偏廂車,全勝車,獨輪戰車,雙輪戰車,各種樣式的戰車,應有儘有”
“其中,最出名的,也是影響力最強的,就兩個人”
“戚繼光將軍的偏廂車戰術,俞大猷將軍的正廂車戰術”
“他們兩個名將,都非常重視戰車戰術,認為破虜之策,決非車戰不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具體的戰術”
“就是籌備車步騎營,使用車步騎協同作戰,防禦敵騎用車,保衛戰車用步,騎兵則乘勢出奇製勝”
“行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騎為奇,進可攻,退可守,步騎迭用,出奇無窮”
“同時,站車營的編製,也愈發的正規完善”
“一個戰車營,大小戰車128輛,或是150輛,再輔助大量的火器,總編製3千人左右”
“這時候的明軍,尤其是浙軍,南征北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攻必取,戰必勝”
、、、
嗶哩啪啦的,謀士出身的金光,學識淵博,博古通今,又講解了一大堆。
是的,到了嘉靖年間,萬曆年間,才是戰車戰術,最輝煌的時候。
車營,步營,騎兵營,協同作戰,再配合明軍的火器,進可攻,退可守,攻守平衡。
這個時期,最出名的將軍,也就是戚繼光和俞大猷。
“後來,到了天啟,崇禎年間”
“朝廷上下,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國力無以為繼,軍隊也是每況愈下”
“這時候,孫承宗老大人,還是上書朝廷,要求打造大量的戰車,用於防守滿清的騎兵”
“但是,這些戰車,過於笨重,需要大量的馱馬人員,加重了後勤負擔,進攻能力又太差,無法追擊韃子”
“當然了”
“即便是到了天啟七年,戰車在戰場上的殺傷力,還是非常可怕的”
“寧錦之戰,韃子皇太極,親率8萬大軍,圍死了錦州城”
“守城的祖大壽,何可剛,滿桂將軍,就在城門口附近,擺出了三個偏廂車陣”
“同時,再配合城樓上的火炮,交替掩護,進退有據”
“皇太極親自指揮,反複衝殺,從早上殺到晚上,硬是討不到半點便宜,無法破陣”
“更何況,那時候的明軍,由於糧餉的問題,裝備的戰車,大部分都是輕廂車”
、、、
說到這裡,讀書人出身的金光,也是一臉的惋惜之色,諾諾的退到一邊,等候朱皇帝的發話。
是的,天助兵就是大明遼東軍的一部分,他們也曾經有過輝煌,戰勝過滿清韃子。
但是,由於國力不支持,朝廷經費不足,軍閥一大堆,最後的結局,都不是太好。
要麼戰死了,要麼投降滿清了,成為韃子的扈從,奴隸走狗,入關砍殺明軍。
說實在的,金光還算是比較有良心的,尚可喜投降滿清後,金光逃跑了好幾次,最後才屈服的。
朱皇帝殺到廣州城,圍死了廣州城,最後時刻,也是金光站出來,支持勸說尚可喜投降大明。
這也是為何,金光投誠朱皇帝後,一直以來,儘心儘力,日夜籌謀劃策,也算是忠心為國了。
說實在的,單憑遼東軍的實力和戰鬥力,如果李闖王不搞事,或是吳三桂不降清。
建州女真就那麼點的丁口,就是給一百年時間,也甭想從遼西走廊,闖進關內,躍馬中原。
“嗬嗬”
“滿桂”
“何可剛”
“可惜了”
“祖大壽,這個老狐狸啊”
“遼東軍,遼東將門,那都是曆史了”
聽到這裡的朱皇帝,看著低頭不語的金光,還有盧若騰,王文簡等人,嗬嗬一笑,自嘲了幾句。
大明王朝,之所以滅亡,肯定有他的曆史必然性,並非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的問題。
而是整個國家的體製,官場生態,軍隊狀態,社會結構,全部都出了大問題,否則國家不可能亡的。
遼東將門,是依附在大明王朝身上的軍事集團,國家都沒了,他們這幫軍閥,自然也就煙消雲散。
“哎”
“啪啪啪、、”
半晌後,緬懷過去的朱皇帝,深歎一口氣,重重的拍了拍眼前的重廂車,車身又晃了晃。
感受到廂車土坦克的份量後,又重重的點了點頭,安心了不少。
再轉過頭,對著低頭不語的金光,繼續開口問道:
“金侍郎”
“說的好,朕是長見識了”
“再說一說吧”
“這兩款廂車,應該都是重型戰車吧”
“朕的大軍,該準備裝備哪一個?又該裝備多少輛?”
是的,該誇的時候,朱皇帝不能吝嗇啊,得使勁誇讚。
眼前的金光,真正用起來的時候,一點都不比鄒簡臣,劉玄初,龔銘幾個差啊。
更何況,這個家夥,出身天助兵降臣,比較小心謹慎,更應該好好安撫,好好重用的。
喜歡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請大家收藏:()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