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弟兄們,衝上去!拿下高句麗,封千戶侯。”
“二弟、三弟,拿下白岩山城,咱們就有一番基業了。”
“舉盾,舉盾,弓箭來了。彆傻,快舉盾啊!”
白岩山城,扼守要道,
城防堅固,城牆上密布了墩台箭樓。
深棕色的旗幟下,密密麻麻的高句麗兵卒咬牙切齒,虎視衝上來的趙國兵海。
隨著高惠壽將軍一聲令下,弓弦顫動,‘砰砰’之聲不絕,
高句麗白岩山頭的箭陣,沉寂了三十年後,終於開始咆哮了。
一時間,黑雲出鞘,鋪天蓋地,
羽箭居高臨下,借著山勢,威力大了數倍。
箭矢如飛蝗般,射向大坡上的趙軍。
雖然楊延還算負責,對得起這些不要命的遼東本土,至少組織了幾天訓練。
可趙軍雜兵部隊的盾牌手,還是太弱了。
盾牆散亂,不少人哭泣著、哀嚎著,四處躲藏,沒有一絲團隊意識。
隨著時間推移,盾陣散亂後,山坡上兵卒成片成片的倒下。
死亡的恐懼,終於讓不少人清醒了,
原來,軍功是要用命去換的,且大多是時候,還是換不到的。
很多兵卒本能的想回頭,可沒走幾步,就會被趙軍無情射殺。
山下戰鼓如雷,趙軍督戰隊的羽箭已經全部上弦。
遼兵有誌氣,想攻城,想封侯拜相可以理解。
但這時候想撤退,那就是做夢。
玄武將軍鳴金收兵的命令不來,數萬兵卒都必須進攻,否則就要死在趙軍的督戰刀下。
殘酷的攻城戰,在白岩山城下爆發。
斜坡仰攻,對方城郭高大,墩台箭樓眾多,這本就是千難萬難了。
而城牆上的兵卒,還是最擅長守城的高句麗兵馬。
如果說野戰無敵是趙軍的信仰,
那麼守城無敵就是高句麗兵卒的執念。
幾百年守城經驗,代代累積,聖元皇帝還給了高句麗守大規模軍隊的經曆。
若是上趙軍主力,也許還能過幾招,可這些雜兵如何能戰?
隻見白岩山城下,零零散散的三道馬牆,成了不可逾越的天塹。
無數趙國雜兵架起雲梯,前赴後繼,可都倒在攻山的路上。
三道馬牆都過不去,眾人扛起的雲梯,倒了又扶,扶了又倒。
終於,幾架雲梯被架起了,可攀登的兵卒,無不是死於羽箭之下。
先登汝牆,似乎都成了不可能的事,攻城更是彆想了。
“啪啪啪啪……”
羽箭跟盾牌碰撞聲,在山坡上此起彼伏。
一支支高句麗羽箭,不停地收割遼東趙軍的生命,
雷石滾木,高句麗兵卒也很有講究,
幾乎連彈道都是訓練過的,每一波攻擊,都是成片成片的軍隊倒下。
半個時辰的進攻,幾萬兵卒的呐喊聲越來越弱,士氣已經很低迷了,
山坡之上,屍橫遍野,殘肢斷臂隨處可見,白雪大坡漸漸被鮮血染成了黑紅色。
趙軍將台,大纛之下,
玄武將軍楊延眉頭緊皺,
白岩山因石頭多呈現白色,而得名白岩。
此地三麵峭壁,隻有西門可以攻擊。
而這唯一能攻擊的西門,
墩台眾多,箭樓林立,
馬牆講究,城郭高大,
根本就不是人打的。
某一刻,望著損失慘重的遼東趙卒,
楊延一邊揮揮手,示意收兵,
一邊麵露擔憂,喃喃自語的歎息,
“這就是當初劉忠武攻山的困境嗎?還真特麼不是人命就能填出來的。”
此刻,寒風中的楊延不知道,這不單單是劉忠武的困境,
這還是曆史上,某個七世紀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的困境。
此人在白崖城下,磕得損失慘重,視為親征軍事史的恥辱。
白岩山,跟四年前那一場攻堅戰。
如果硬要比較,玉璧城跟白岩山,那就不是一個檔次的。
玉璧城隻不過金真公主臨時組建的幾千兵馬,
而高句麗都是專業的守城山兵,且兵馬幾萬,完全可以輪換。
後山東門背靠千山山脈,有小道跟高句麗腹地連通,
既能撤退,也能補充兵馬。
可以說,攻陷白岩山城的難度,遠在玉璧城之上。
但同樣的,趙軍也不是四年前的趙軍了。
那時候,趙軍雖勇,但卻沒有攻打山城的經驗。
元始元年,集結在鞍州郡的這支趙軍,
為了攻山,足足準備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