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瀝瀝的小雨,打在陽城郡的青石街道。
雨水打濕瓦礫,也打亂了集市的行人,他們三三兩兩的快步離去。
而集市的商販們,則是對著烏蒙蒙的天空,無能狂怒,罵罵咧咧的離去。
這是一處城南的小巷,難以想象,昔日破敗的陽城,竟然迅速恢複了。
自從梁國丞相楊重樓,將河南的第二大城池,作為梁國北上的基地後,
這裡漸漸彙聚了中原各地的兵馬、物資、後勤人員,以及隨軍商販、隨軍婦人。
文魁郎楊重樓,對趙帝周雲極度崇拜,
雖然處於不同的兩個陣營,但他很多政策都深度複刻了趙國。
尤其周雲所推崇的‘道義’二字,楊重樓更是深有體會。
如果中原幾千萬子民,一提起梁國,都是嗤之以鼻,嗬斥其毫無道義。
試問這樣的梁國,如何能夠辦成大事?
即使一項很好的政策下去,梁官糜爛,吃拿卡要,物資落不到實處,梁國就根本乾不好這件事。
各家宗族、各家商賈、甚至平頭百姓,哪怕梁國提出絕好的政策,也會嗤之以鼻,認為梁國隻是在掠奪民財而已。
如此宗族躲避,商賈對時局沒有信心,百姓更是會緊縮起來。那就會對梁國經濟造成可怕的後果。
梁國市場將會日漸凋零,所有事物都會走向衰弱,最終隻會殺雞取卵,自取滅亡。
周雲的‘經濟論’中說過,當財富良性流通的時候,
其過程中就會產生價值,而那價值將會成為趙人永遠的財富。
一旦財富不流通,梁國的經濟就會走向萎靡。
經濟一萎靡,楊重樓拿什麼賞賜將領,拿什麼鍛造甲胄、兵刃,甚至拿什麼去維持住梁國官吏的清廉。
所有脫離人性的政策,在楊重樓看來,都是假大空。
故,自聖武三年開始,丞相楊重樓掌握一定決策權後,
便一直把梁軍的‘道義’放在第一位。
隻有梁人說的話,彆人是相信的,那梁國才會越來越強。
這一次,平定天下,梁國皇帝跟右丞相的信義就起了很大作用,
他們一共封出去三個王、兩個節度使,還有大量的三品將軍。
可以說,中原地域的山東、淮北、河南東部,以及黃河北岸,梁軍全部送出去了。
其所能控製的核心地盤,隻有天下最膏腴的十七郡而已。
但楊重樓很有信心,這十七郡發展潛力,將會是跨時代的。
以十七郡之力而禦天下,
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恢複聖武皇帝之雄偉,並非不可能。
眼下,陽城郡就恢複的很好。
梁軍嫡係士卒,以庶民子弟兵自居,所過之處,秋毫無犯。
其軍紀所帶的好處,就是中原各族對梁國很信任。
他們拿出家財,參與梁國所主導的中原重建,意圖在其中占據一些利益。
天南地北的商賈,因為梁國講信用,而紛紛進入其境內,找買賣、討生活。
陽城郡如今大軍雲集,人員龐雜,自是遍地黃金。
有下岔村農夫,每日弄些青菜。
他不似其他農夫短視,摻泥巴加重量。
而總是給梁軍洗的乾乾淨淨,因此深受梁軍蔡州兵的火頭營喜歡。
一人帶動之下,整個下岔村一百多口,全部在子夜出動,各處收集鮮食,大量提供梁軍。
這些人一月所得,等於過去數年,下岔村如今成了有名的富村。
隻是吧,楊重樓很清楚,
這隻是開始,之後的利潤會下降很多。
因為送菜沒什麼技術壁壘,會有很多村子來搶生意,這個利潤最終會維持在一個普通水平。
下岔村隻是陽城郡百廢待興的一個縮影,
有人發現,城中井水不淨,遂築造乾淨的大水車,
每日去幾十裡外的山中接引甘甜泉水,遂而得利。
高家鐵匠會打的一手好釘耙,每日在軍中鐵器作坊勞作,一月所得,可抵昔日五月。
正是這些講道義,講規矩的事情越來越多,造就了此刻,繁華的陽城。
長寬八裡的城郭,又要駐軍,又有商戶,明顯已經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