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始二年,七月十八日,大暑前後。
盛夏的運河之畔,晨霧還未散儘時,
東漳渡的黃河水麵,早已如沸騰的釜鼎,人潮洶湧起來。
“呼呼呼呼……”
一麵麵船帆,由桅杆上皮膚黝黑的船夫拉下,
一艘艘貨船,自南岸而起,一路連綿,整個大河都是梁軍的物資。
最先刺破霧靄的,是糧船的竹篙,
千萬支青黑色的篙尖,在晨光裡,隨著船夫的號子,猛地紮進渾濁的河水,
帶起的水花,濺在碼頭大木堆積如山的麻袋上。
碼頭的麻袋山,梁軍的民夫徭役,排成長龍,在全力搬運。
某一刻,南邊的號角聲,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這些徭役定眼一看,皆是目露恐懼,
在那大地的儘頭,出現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那軍隊宛如深藍的海洋,旗幟如稻草,兵卒無窮無儘,一路連綿至天邊。
而在陽城東漳渡的天穹之上,仿佛還在回蕩著,梁國皇帝的聖旨,
“光武二年,有關外北賊犯邊,朕為大梁光武皇帝,自當出兵剿賊。”
“北賊猖狂,塞外胡國也……”
“命右丞相楊重樓為北伐大都督,命蕭世安為副將……”
“命大梁左右神軍六營,蕭雄信、蕭師都、裴儼、趙東金……等等,中原赫赫之將,攜帝軍,護丞相北伐。”
“命虎衛軍卓庸、虎豹軍侯俊,梁國兩大軍團,開赴魏州……”
“命徐郡公、孫子昊……等,中原豪傑,同伐北國,立鼎江山。”
“命汝寧郡、陳留郡、東平郡、魯國郡等中原八郡,起郡兵八萬,過黃河北上迎敵……”
“命徐州節度使上官弘,率領精銳騎兵……”
“命……命……”
“……”
趙元始二年,應大梁光武皇帝的聖旨,
以南陽為基業,短短一年,消滅聖德皇帝,剿滅黃天齊國,
橫掃中原的梁國戰爭機器,已經全麵啟動。
一時間,黃河之上,船隻遮天蔽日,船夫號角,絡繹不絕。
盤踞陽城,等候多時的幾十萬梁國大軍,
通過各個渡口,開赴河北汲縣、魏州、博州等地。
梁國數萬工匠,日夜不停,在各個渡口,搭設浮橋,讓梁國物資,能更快抵達戰場。
同時,這些浮橋,也將成為梁軍的後路。
此刻,梁國中原大軍北伐,背靠中原物資,無糧道之困。
大軍於黃河沿岸展開,浮橋眾多,無退路之憂。
進可攻退可守,占儘天時地利。
趙元始二年,
隨著梁軍北伐,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黃河沿岸。
趙梁兩國,乃是目前最強,也最有希望奪取九鼎的大勢力。
趙國不用多言,乃天下軍事強國,其麾下四軍,趙帝六營戰功赫赫,滅國無數。
更有武川臥龍周雲,自出道來,滅北狄、平中原、征高麗,乃是天下兵家,不可逾越的大山。
梁國的前身乃是南陽節度府。
作為一郡之地的豪強,麵對楚國亂局,毅然起兵。
梁國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從僅僅隻有五萬兵馬,將不過蕭,謀不過楊。
發展成了兵馬數十萬,戰將千員,謀士如雨,甲兵之盛,更過大楚的強大王朝。
其征戰中原的過程中,梁軍實行十二階軍功製,賞罰分明,
一時間,中原豪傑雲集湧現,南陽子弟人才輩出。
皇帝六營親軍,皆是新銳猛將所統領,
加之兩虎軍威風赫赫,八萬郡兵摩拳擦掌,十二萬各將門子弟枕戈待旦。
河北之戰,中原與關外的較量,梁軍與趙軍的對決,即將在黃河沿岸展開。
究竟是梁國攜三王之兵,奪取河北,進而一統天下。
還是趙帝周雲,率領北國虎狼,剿滅梁軍。
梁趙的河北爭奪戰,一時牽動了無數權貴門閥的心弦。
因為此戰,將大概率決定下一個王朝的歸屬。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護衛中原,北伐趙國。”
“命左神軍三營,右神軍三營,即刻拔營,過東漳渡,前往汲縣集結。”
陽城郡。
宣武大營。
十二個黃門太監,節杖、儀仗、虎符、禦馬,準備的妥妥當當,
才敢來梁國的驕兵悍將,左右神軍裡宣讀聖旨。
這支四萬人的梁國皇帝嫡係,
在平定中原的戰役中,屢立戰功,乃是方今梁國地位最高的軍隊。
無論甲胄、兵器、戰馬,都是優中擇優,對標的乃是趙帝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