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為什麼你們到現在,還覺得朕是在誘敵深入呢?”
“五龍山,梁軍主力在,朕要是能吃下來,朕不吃?”
“收起輕慢之心,這一次,趙軍打的是一支新生的軍事強國。”
河間郡。
趙帝行宮。
龍台之上,趙帝周雲怒視眾將,大發雷霆之怒。
對於五龍山的失敗,以及這一路的節節撤退,心高氣傲的趙軍將領無法接受。
他們在一處處戰場,貼著軍令擦邊,跟梁軍血戰。
這些衝突,雖然趙軍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在周雲看來,是完全沒必要,也有巨大風險的多餘行為。
這些將領的水平,看不見凶險,
其實兵神與天謀的交鋒,已經白熱化了。
楊重樓擺出了一個烏龜大陣,各處戰場都很平衡,
趙軍一旦出現脫節,就會被四麵而來梁軍圍住。
趙兵以騎為主,所以在據點駐守兵力上,是遠遠不如梁軍的。
而騎兵突襲要找到破綻,
理論上來說,敵軍要是沒有失誤,那麼騎兵的效果很差。
偏偏楊重樓到目前為止,兵謀上幾乎沒有錯誤。
這導致趙軍看似騎兵多,卻遲遲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在整個戰場上,都顯得頹勢明顯。
這就是兵謀。
同樣一千兵馬,在兵法大家手裡,跟在一個庸將的手裡,其作用是天差地彆的。
“陛下,李泰不怕。跟他們拚了。咱們趙人還怕拚命嗎?”
“是啊,陛下,這一路被碾著打,上官家已經受夠了。”
“拚?拿什麼拚?”龍台上,趙帝周雲勃然大怒,一腳踹翻了單膝跪在大殿中央,帶頭鬨事的李泰。
“要拚朕在五龍山就拚了,還用等現在。打成兩敗俱傷,對趙人來說就是災難。”
“沒了趙國五郡之地的精兵,這萬裡江山到時候,還管的住嗎?”
“攤丁入畝,權貴一體納糧,十七斬、二十三法。這些事情,朕拿什麼去壓?”
“跟梁國一樣,跟楚國一樣,權貴門閥共治天下嗎?”
李泰、譚狄、劉潮生、劉黑豹等將領,根本不知道趙帝周雲的深遠考量。
趙國的戰爭,不僅僅在戰場,還在朝堂,在民間。
為什麼梁國隨時可擴充軍隊?
因為它將利益給了世家門閥階層,所有各地方大族是擁戴梁軍的。
而趙人的行為,說白了是劫富濟貧,損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三王沒有屠殺冀州之前,河北各族對趙軍反感的原因。
兵貴精,不貴多。
這兩年趙人的擴張,本質上還是五郡子弟跟草原兵馬在打。
中原兵馬的擴充,除了範陽、漁陽兩郡,
其他地盤兵卒加入,趙軍都是慎之又慎。
因為不可能前線防敵人,後背又要防友軍,那樣的戰爭太難打。
河間大營,
熱浪滾滾。
大地因為高溫,遠方的視野會顯得略微扭曲。
趙軍營地裡,旗幟如林,
可旗幟下,卻看不見趙人挺拔的站崗雄兵。
趙軍務實,這個時候,誰特麼敢讓兵卒,烈日底下擺花架子,就會被旅將砍了。
轅門樓外,一匹快馬頂著炙熱,塵土飛濺而來。
大棚下的兵卒,聽見聲音後,趕緊出來,阻止了此人。
馬上的傳令騎兵,被曬得黑不溜秋,
他氣喘籲籲,隨手丟下身份牌。
徑直走到轅門耳房,從水缸裡舀了一大瓢冷水,自己猛灌兩口還不算,
一邊水還沒喝下,一邊不忘拿出來,給他的戰馬喝。
“哎哎!這是加了冰的,你這不浪費嗎?”
“不浪費,這馬可立了大功。大消息呢,讓路,我要見高大人。”
“梁軍一路攻任丘城,一路攻束城,三線精兵全部出擊,中路十萬大軍也出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