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的不看,聖元、聖昌、聖武,包括梁光武帝最後清除揚重樓勢力,那可都是前車之鑒。
對於大趙皇帝來說,清除目前勢力最強的青山一族功臣,似乎也說的過去。
“本次科舉,臣發現了幾個大紕漏。”
尖嘴猴腮的劉庶,儘管穿著一身內紫外紅的仙鶴官服,
他站在武德殿中間,那種奸臣氣質,不言而喻的散發了出來,
“第一,科舉不糊名,甚為不當!”
“不糊名?那這科舉豈不是各家大族子弟進位的途徑?臣認為,科舉應當糊名。”
“第二,各地的富裕不同,興教也完全不對等。”
“北疆五郡發展的最早,講武堂、平城學堂、定襄學堂等,其弟子整體實力遠超其他州郡。”
“臣認為今後進士科應該按地域選拔。至於元始四年這一次,趁著士子們還在,趙國應當再舉行一次南榜科舉。”
糊名?南榜北榜?
禮部尚書劉庶的話,令整個文武百官為之一泄。
原來是科舉的事,他們還以為是武川嫡係將領,涇縣、慶縣李厚的事呢。
武德殿上,
不少文臣跟禮部劉庶,按部就班的爭論起來。
不過,總體而言,
數百官員對這件事不是很上心,隻是走走流程。
尤其太原節度使之子,從二品門下省侍中丁渾,
他對於科舉的關注,完全沒有後麵大戲來的重。
文武百官最前排的角落裡,丁渾身旁,
曾經的長安侯霍守易,瞧著丁渾跟張元倉等幾個草包,不禁默默地搖了搖頭。
這些蠢貨,根本沒有看不出來,今日皇帝的殺招是科舉改製。
楚國科舉一百多年,從來沒有糊名,
這讓楚太祖的科舉製度,名為選拔人才,實則成了各家大族把控朝政的途徑。
但今日一糊名,誰能中,誰不能中,那就很難控製了。
其次,各地方按地域選拔人才,這將進一步削弱門閥大族對朝廷的掌控力。
此兩招都是掘世家大族的墳。
可笑這兩個蠢貨還不據理力爭,竟然在這裡等待。
‘祖宗之法不可變,楚國科舉百年,已經得到了驗證。’
‘項衍是你的祖宗?我趙人的祖宗是文皇帝李虎,哪來的祖宗之法?’
武德殿,激烈的爭吵開始了,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丁渾、張元倉之流一樣愚蠢。
武德殿大戰中,霍守易不著痕跡的,偷看一眼皇帝周雲。
黑袍沒說錯,
皇帝要動門閥大族的根,這就是倒行逆施。
皇帝作為權力的受益者,竟然要為了那些所謂的賤民,所謂的仁義,去動搖皇族的統治基礎。
這讓霍守易看到希望,他認為今後幾年趙國必然會動亂起來。
代國計劃,也許並非不可實現。
渾水摸魚,也許霍家還有再起的機會。
恍惚之間,霍守易忽然聽見了太師李崗的聲音,
此刻,他才發覺,原來科舉改製已經完成,
此刻在說李厚的事了。
“豈有此理,王勃退下!太師乃國之柱石,豈容你多言。”
“李厚為太師親族,朕將決斷權交由太師,是殺是放,全憑太師做主。”
“啟稟陛下,李厚罪無可恕!”武德殿裡,太師李崗大義炳然的話,令文武百官不禁一陣錯愕,
隻見青山寨老當家李崗,身軀挺拔,立與武德殿中,
他目光炯炯,完全支持皇帝周雲道,
“李厚勾連涇縣、慶縣各級官員,偽造旱災,賦稅貪墨四萬二千貫,糧食貪墨十四萬石。”
“如此惡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臣認為李厚當斬立決。”
武德殿紅瓦高聳,
歇山頂的飛簷上,有一隻聽風獸。
忽然,‘呼呼’的大風方向改變,聽風獸猛然轉身,
與此同時,遠方的趙旗也改變了飄揚的方向。
風向變了。
武德殿龍台上,趙帝周雲龍目閃過異色,
滿朝文武驚愕於李厚之事和諧,驚愕於鐵駝子等青山元老的安靜時,
周雲坐在龍台,李崗立在殿中,
兩個認識幾十年的翁婿,距離隻是十步,
但此刻,兩人卻比昔日初見還要陌生。
趙帝周雲,已經失去了那個忠心耿耿的嶽父,死心塌地維護他的太師。
在雪林換權的時候,是李崗義無反顧的支持,才讓周雲不發一言,得到了雪林領導權。
在兩李合一,李家堡李娘子回來後,也是他堅定的站在周雲一方。
可這樣的人,他不會再出現了。
終於,還是走到這一步了。
繼八瞎子之後,皇帝又損失了一個可以信任的人。
李崗、鐵駝子等人錯了嗎?
似乎沒有,他們隻不過是想要維護自己現有的權力。
所有人都沒錯,河北公孫氏沒錯,聖元皇帝卻要消滅他們。
重樓三問就像是這個時代的漏洞,
始終圍繞在王朝興衰上,左右著每一個皇帝的命運!
“太師深明大義,朕倍感欣慰!”武德殿龍椅上,周雲目光如炬,
這一刻,滿朝文武當麵,君臣和睦,一派繁榮鼎盛之象,
趙帝在萬丈榮光的武德殿龍椅上,口含天憲道,
“加封太師李崗食邑千石。科舉案中,太師乃為冤枉。”
“高官人,歸還太師三年俸祿。連同加封一起算,賞賜到太師府。”
……
……
喜歡楚兵請大家收藏:()楚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