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獨立混成第1旅團和獨立混成第2旅團接到命令,離開華北地區,返回關東軍。
關東軍還其他部隊抽調出來戰力,新組建獨立混成第15旅團。
這三支隊伍在參謀長東條英機的策劃下,組成了察哈爾派遣兵團。
東條英機是一個極具野心和戰略眼光的軍官,他計劃指揮著察哈爾派遣兵團,從北麵向張家口發動進攻,就像一把鉗子從背後夾住南口的華夏軍隊,使其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至此,在日軍的作戰地圖上,清晰地出現了兩個巨大的進攻箭頭。
一個箭頭指向南口,由獨立混成11旅團和第5師團組成,另一個箭頭指向張家口,由察哈爾派遣兵團構成。
這兩個箭頭死死地鉗住了南口和張家口地區,仿佛預示著華夏軍隊即將陷入一場滅頂之災。
日軍的這種有條不紊的部署,與華夏軍隊的忙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即將到來的南口戰役蒙上了一層更加沉重的陰影。
1937年8月8日。
曆史的指針悄然指向了一個風雲激蕩的時刻。
此時,距離淞滬會戰,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成為導火索爆發大戰僅剩一日。
就在日本大本營將主要精力聚焦於上海方向,卻未曾料到,在中國的北方,一場慘烈的戰鬥,南口戰役,已然拉開了帷幕。
清晨,當第一縷曙光還未完全驅散昌平城上空的晨霧時,日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一部約500名步騎兵,在10門火炮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掩護下,如惡狼般由昌平城向南口鎮東麵的德勝口發起了進攻。
一時間,槍炮聲,喊殺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南口鎮往日的寧靜,南口血戰正式打響。
戰鬥伊始,板垣征四郎指揮的第五師團並未第一時間奔赴戰場。
盤踞在昌平城和沙河一帶的獨立混成11旅團,如同試探水溫的觸角,不斷對南口守軍的戰力情況進行試探。
他們頻繁發起試探性進攻,試圖摸清守軍的防禦部署,火力配備以及戰鬥意誌。每一次進攻都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棋局,日軍妄圖通過這種方式找到守軍的破綻,為後續的大規模進攻做好準備。
8月10日,戰火進一步升級。
獨立混成11旅團開始了更為猛烈的進攻。
天空中,戰機呼嘯而過,投下的炸彈如雨點般砸向南口鎮防線,在地麵上炸開一個個巨大的彈坑,硝煙彌漫,火光衝天。
地麵上,10多門火炮齊聲怒吼,炮彈如流星般劃過天際,狠狠地砸向守軍的陣地,將防禦工事炸得支離破碎。
在戰機和火炮的掩護下,坦克如鋼鐵巨獸般緩緩開道,履帶碾壓著破碎的土地,發出沉悶的聲響。
一千多名步騎兵緊隨其後,他們揮舞著武器,呐喊著衝向南口鎮防線,一天之內發動了數次衝鋒。
然而,獨立混成11旅團此次進攻也並非要徹底攻破防線。
他們如同狡猾的獵人,在不斷試探守軍的反應和實力。
每一次衝鋒看似凶猛,實則有所保留,隻是在尋找守軍的薄弱環節,為後續第五師團的全麵進攻積累經驗和情報。
妄圖以這種試探性進攻,消耗守軍的兵力和彈藥,瓦解守軍的戰鬥意誌,為最終的勝利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