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張家口,整編成68軍的第143師和獨立第40旅分散在張家口和宣化兩地駐守。
他們肩負著守護張家口和宣化這兩座重要城市的重任,士兵們在城市周邊構築防禦工事,加強巡邏,警惕著日軍的動向。
除了投入南口和張家口的第13軍,第17軍以及68軍外。
傅作義還指揮著第七集團軍的剩餘部隊,包括35軍,61軍和騎兵第1軍,布置在了南口和張家口的第二線。
第35軍和騎兵第1軍沿平綏鐵路部署,他們準備向商都,尚義一線的偽蒙軍隊主動發動進攻。
騎兵部隊在草原上馳騁,步兵則在鐵路沿線構築防禦陣地,他們希望能夠通過主動出擊,打亂日軍的進攻節奏,減輕南口正麵的壓力。
第61軍則分布在平綏鐵路西南門的天鎮,陽泉,蔚縣等地。
士兵們在這些地方構築防禦工事,加強防守,防止日軍從側翼迂回包抄南口防線。
整體來看,南口和張家口的華夏守軍投入的部隊規模似乎不小,但其實其中水分卻很大。
這些部隊,編製各異,裝備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湯恩伯中央軍第13軍的兩個師,都是所謂的調整師,總兵力達到2.8萬人,兵力充足,裝備精良。
士兵們身著整齊的軍裝,手持先進的武器,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有著較高的戰鬥素質。
而陝軍第17軍兩個師,合起來才1.4萬人,裝備更是無法和身為中央軍的第13軍相比較。
第94師更是僅有5160人!如此少的兵力,加上裝備上的劣勢,麵對日軍時候能發揮多少戰力,都是個未知數。
當華夏軍隊在南口一帶忙亂且倉促地構建防線時。
日軍那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他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攻勢部署,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策劃。
早在數十年前,日本便開啟了針對華夏的情報竊取行動。
他們派遣了大批間諜潛入華夏各地,悄無聲息地收集著各類信息。
更是繪製了大量詳儘的華夏地圖,從繁華的城市到偏遠的鄉村,從險峻的山脈到寬闊的河流,每一處細節都不放過
與此同時,情報人員也在持續不斷地滲透進華夏社會的各個層麵,他們偽裝成商人,學者,勞工等身份,密切關注著華夏軍隊的動態。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日軍對南口戰場的地形地貌和華夏軍隊的兵力部署,調動情況等都了如指掌。
仿佛在這片土地上已經提前預演了無數次戰鬥。
最初,駐屯軍製定了的作戰計劃,原本是打算以第5師團,第6師團,第10師團,第20師團共計4個師團的龐大兵力,向保定和滄州一線發起進攻。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他們還安排了駐屯旅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獨立混成第11旅團,混成第20旅團作為預備隊。
隨時準備投入戰鬥,以增強進攻的火力或填補防線的漏洞。
然而,現在計劃改變,日軍要先拔掉南口,張家口這兩枚釘子。
於是,便由獨立混成11旅團和第5師團組成一支勁旅,向南口進擊。
為了統一指揮,任命第5師團長板垣征四郎為此次行動的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