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上的延誤,讓湯恩伯心急如焚。
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著戰役的勝負,關乎著無數士兵的生命,然而,更讓他焦頭爛額的是,南口的防禦工事還需要重新整備。
由於之前的倉促和混亂,防禦工事存在著諸多漏洞和隱患,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加固。
這還僅僅隻是華夏軍隊麵臨問題的一小部分,更主要的問題是,在南口和張家口這一廣闊的範圍內,各方勢力錯綜複雜地夾雜在一起。
中央軍,晉綏軍,陝軍,西北軍和東北軍舊部全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和指揮體係。
南京政府下達的命令,在這樣的局麵下根本得不到有效落實,各方勢力之間相互推諉,扯皮,使得軍事行動難以協調一致。
麵對如此混亂的局麵,南京統帥府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成立第七集團軍。
任命傅作義為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劉汝明為副司令,湯恩伯為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這一任命,猶如在風雲變幻的戰場上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背後隱藏著各方複雜的利益與心思。
部隊編成方麵,主要由湯恩伯所率領的第13軍構成。
這支部隊是中央軍的嫡係力量,一直以來都是南京政府在軍事行動中的重要倚仗。
此外,還有陝軍第17軍,軍長高桂滋,這支部隊是陝西地方武裝,不僅裝備差,士兵也缺乏訓練。
晉綏軍19軍,軍長王靖國,晉綏軍在華北地區一直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戰鬥力也僅次於中央軍。
晉綏軍35軍,軍長傅作義,這是傅作義一手帶起來的嫡係部隊,士兵們對他忠心耿耿,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晉綏軍61軍,軍長李服膺。
以及西北軍舊部整編的第68軍,軍長劉汝明。
傅作義,身為綏遠主席,又是晉綏軍的元老人物,在晉綏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
然而,現實卻讓他頗為無奈,除了他一手培養和帶起來的嫡係35軍之外,其他晉綏軍基本上都隻聽命於閻錫山。
閻錫山,這位在山西有著深厚根基的地方軍閥,有著自己的盤算。
他擔心過多地消耗自己的部隊會影響到自己在山西的統治地位,因此,對於傅作義調動的部隊數量控製得極為嚴格,允許其調動的部隊少之又少。
這就使得傅作義在指揮作戰時,能夠直接掌控的兵力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七集團軍的整體作戰部署。
劉汝明,作為察哈爾的“地頭蛇”,對張家口和南口兩地的地形、地勢等情況都十分熟悉。
這本應是他在抗戰中的一大優勢,但他卻抱著日軍不會擴大華夏戰場的幻想。
在他看來,或許這場戰爭不會波及到自己的地盤太深,因此,他消極抗戰的情緒逐漸滋生。
更讓他擔憂的是中央軍的到來,他害怕中央軍會借機搶奪自己在察哈爾的地盤。
這種狹隘的想法,使得他在軍事行動中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配合,給整個第七集團軍的協同作戰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至於湯恩伯,他非常清楚南口在戰略上的重要性,他下定決心要守好南口,守護住這一道重要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