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以他前敵總指揮的身份,實際上隻能指揮南口方麵的守軍。
在後勤保障和援兵調配方麵,他卻隻能指望傅作義和劉汝明。
這種權力的受限,讓他感到十分憋屈和無奈。
就這樣,傅作義,劉汝明和湯恩伯這三個人被推到了台前,肩負起了守衛南口的重任。
但他們各懷心思,傅作義麵臨著兵力受限的困境,劉汝明消極抗戰且擔心地盤被奪,湯恩伯則權力受限且後勤援兵無保障。
而在這背後,還有南京統帥府和閻錫山之間的勾心鬥角。
南京統帥府希望能夠在華北地區有效地組織起抵抗力量,抵禦日軍的進攻。
而閻錫山則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地方利益,不願意過多地消耗自己的部隊。
這種上層之間的矛盾和利益紛爭,進一步加劇了第七集團軍內部的混亂和不穩定。
在各方勢力如同亂麻般磕磕碰碰的複雜局麵下,南口防線總算在日軍進攻的炮火聲中勉強完成了布置。
然而,這看似成型的防線背後,卻隱藏著無數的隱患與危機。
中央軍第13軍承擔起了南口正麵防線的阻擊重任,他們即將直麵日軍甲種師團的凶猛進攻。
指揮部設在懷來,這裡成為了整個正麵防線的大腦中樞。
下屬的第4師和第89師迅速展開部署,構築起了一道看似堅固的防線。
王仲廉率領的第89師以南口鎮為核心,像一把鉗子一樣,兩翼分彆向蘇林口和德勝口延伸。
背後更是直通居庸關和八達嶺,這裡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第89師的士兵們日夜奮戰,在各個關鍵位置修築防禦工事,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一旦這裡被日軍突破,整個南口防線將麵臨崩潰的危險。
王萬齡的第4師則在第89師的西麵,把守著由橫嶺城通往懷來的山道。
這條山道是連接南口與後方的重要通道,一旦被日軍切斷,南口的守軍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第4師的士兵們沿著山道構築了一道道防禦壁壘,隨時準備迎擊日軍的進攻。
在南口側後防線,高桂滋的陝軍第17軍接過了守護的重任。
該軍下屬的第21師和第84師,本應協同作戰,共同抵禦日軍的進攻。
然而,實際情況卻並不樂觀,第84師在8月7日前勉強趕到,負責守衛赤城縣以北的獨山口,防備日軍從熱河攻入南口後方。
而第21師卻在行軍途中屢屢受阻,道路崎嶇,物資匱乏,情報不明等諸多問題如同攔路虎一般,讓這支部隊始終無法及時到達指定位置。
除了第17軍外,在居庸關後方,還有一個朱懷冰的94師。
這支部隊隨時準備向德勝口方向增援,阻止日軍的進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