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琅琊諸葛亮故裡紀念館———
一群大學生就這麼走進了諸葛亮故裡紀念館。
“各位遊客朋友們,歡迎來到諸葛亮故裡紀念館!這裡是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孫家黃疃村,不僅是琅琊陽都的千年古邑,更是諸葛亮夢開始的地方。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童年的他常在沂河岸邊誦讀典籍,於陽都故城的街巷間觀察民生百態,琅琊的山水靈氣滋養著他的智慧,也塑造了他心懷天下的格局。
雖然他自幼聰慧過人,卻也早早目睹了中原大地的動蕩與百姓的苦難。他的童年雖在琅琊山水間度過,但戰火早已蔓延至家鄉。興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曹操以報父仇為名,揮師徐州,所過之處“坑殺男女數十萬,泗水為之不流“。這場浩劫,徹底改變了少年諸葛亮的命運。他親眼見到親人離散、家園化為焦土,也從此立下‘匡扶漢室,救民於水火’的誌向。”
講解員將手指向展櫃中的家族遷徙圖,很顯然其中一個被著重描寫的跟著隊伍的就是年幼的諸葛亮。
“丞相小時候是長這樣麼,不會是後人因為丞相的功績反推出來的吧?”陳芸衝著旁邊的齊楚問,後者搖搖頭:“肯定要有藝術加工的,大家都相信諸葛亮是有著大智慧的人,總不能指望對方到了南陽後突然開竅。”
而前方講解員的聲音還在繼續:
“年僅十三歲的他,不得不隨叔父諸葛玄離開故土,踏上漂泊之路。相傳在逃亡的道路上,諸葛亮看到的唯一一支逆著人流前往徐州的軍隊就是劉備的軍隊,這也在諸葛亮的幼小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後來,諸葛亮隱居隆中,看似遠離紛爭,實則心係天下。當劉備三顧茅廬,以興複漢室、救百姓於水火為誌前來相邀時,諸葛亮仿佛看到了終結亂世、重建太平的希望。於是他最終選擇出山輔佐劉備,並揭開了他傳奇一生的序幕——”
公冶長戈歎了口氣,衝著旁邊的同學補充:“其實當時救援徐州的不止是劉備,還有田楷,陶謙最早遣使向田楷告急,而劉備則是出於道義和仁心主動去救援徐州的,從這個角度講這兩個人都是真漢子,畢竟當時袁紹還罩著曹操,也派人來打徐州,換句話說他們兩個等於是得罪了當時最不好惹的兩個大軍閥。”
可惜旁邊的同學都沒人聽,於是他隻好歎口氣,也跟了上去。
而前往講解員的聲音依然在傳來:
“雖然先後有荊州之變和夷陵慘敗,當時天下人都認為漢室要終結,但是這個時候諸葛亮反而站出來,向世人展現了他驚人的軍事才華,從草船借箭到七擒孟獲,從兵出祁山到最終平定天下,他的每一步都在為實現“興複漢室”而拚搏。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漢軍所秉持的仁義之道,就像是曆史賦予的使命,預示著曹魏的暴虐終將被終結,漢室複興的曙光必將到來。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棵院內千年銀杏樹就是見證過諸葛亮的童年時光的那一棵,大殿中諸葛亮的塑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視著天下蒼生;四周14幅壁畫描繪的隆中對、赤壁之戰等場景,不僅是他傳奇一生的寫照,更是他為實現理想不懈奮鬥的見證。希望大家在參觀過程中,能感受到這片土地賦予諸葛亮的力量,以及那份跨越千年、曆久彌新的壯誌豪情!”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
“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河南南陽臥龍崗諸葛亮故居,這裡是‘南陽諸葛廬’的所在地,也是昔日智聖諸葛亮隱居、成長、立誌的地方。我是南陽諸葛廬的講解員李夯,今天將由我帶您走進這段傳奇曆史,探尋一代賢相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積蓄力量,最終匡扶漢室、一統天下!”
李夯在這裡已經工作好幾年了,相關的解說詞已經倒背如流,他見眼前的遊客都看向自己,便將他們引導至草廬複原區:
“各位請看,這座簡樸的草廬,就是諸葛亮青年時期的居所。建安初年,中原戰亂不休,年輕的諸葛亮為避北方兵禍,隨叔父南下,最終選擇南陽這片土地隱居。”
然後他又指向農耕工具展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丞相在《出師表》中的自述,正是這段歲月的寫照。他並非隻是種地讀書,而是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曹魏統治下的苛政、戰亂導致的民生凋敝,都讓他深刻認識到——唯有終結亂世,才能讓天下重歸太平!”
緊接著他又講客人引到移步至“三顧茅廬”場景還原區:
“各位,這裡再現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曆史瞬間。為何諸葛亮最終選擇輔佐劉備?不僅因為劉備的仁德,更因他們共同的理想——對抗曹魏暴政,複興漢室江山!”
指向《隆中對》戰略圖)
“在南陽的十年隱居,讓諸葛亮對天下大勢了然於胸。隆中對策中,他提出‘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戰略,正是後來蜀漢崛起、北伐成功的藍圖!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南陽臥龍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後他就看到一名遊客突然跳出來大喊一聲:
“不對!諸葛廬是我們襄陽的!”
何昆作為世代居住在襄陽的人士,本來就瞧不上臥龍崗這邊,不過公司出來團建,所以他也沒說什麼,但是聽到導遊把功勞往臥龍崗引的時候他終於還是沒忍住:
“國家都下文件認定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了!”
李夯心裡咯噔一下,他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襄陽那邊的遊客這麼說了,不過這麼跳出來喊的還是第一次碰到。
但他素有機智,於是立刻順著對方的話說下去:
“這位先生,你說得對,但是不全麵——三國時期的南陽郡的轄域範圍較大,包括今湖北襄陽、河南南陽等地。因此,當時的臥龍崗很可能在行政區域上橫跨多地,我們不能因為古人的行政區域劃分不嚴謹,就發生爭議,而是要辯證地看,不管如何,臥龍崗這邊是附近地區最早建起諸葛廟,我可以向你保證,這裡的諸葛廟的曆史絕對不少於1300年,它是曆朝曆代崇敬諸葛丞相的人們留下來的瑰寶,記載著諸多文人墨客對諸葛亮的功績的肯定,絕對值得一看!”
見對方態度平息下來,李夯連忙把話題轉移到諸葛亮的功績上,同時在心裡感歎老同誌教自己的辦法好——要是碰到為諸葛廬歸屬爭議的旅客,你千萬彆頂嘴,你就誇諸葛亮,你使勁誇,他肯定不好意思說你說的不對!
———成都武侯祠———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這座承載千年曆史的祠堂,不僅是紀念諸葛亮的聖地,更是見證他力挽狂瀾、鑄就傳奇的曆史坐標。
當劉備白帝城托孤,將風雨飄搖的蜀漢江山與幼主劉禪托付於諸葛亮時,他毅然扛起“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千斤重擔,在成都這片土地上,開啟了逆轉乾坤的偉大征程。彼時的蜀漢,內憂外患重重。外部,曹魏、孫吳虎視眈眈;內部,人心惶惶,國力凋敝。但諸葛亮深知成都乃天府之國,沃野千裡,資源豐饒,若能善加經營,必能積蓄起改天換地的力量。
於是,他在此推行嚴明法治,任人唯賢,選拔培養出蔣琬、費禕等一批能臣乾吏;興修水利,推廣先進農耕技術,使成都平原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百姓安居樂業,為北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他還革新兵器製造工藝,改進連弩,設計木牛流馬,增強軍隊戰鬥力;整頓軍備,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驍勇善戰的虎狼之師。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諸葛亮從成都揮師北伐。憑借過人的謀略與堅韌不拔的意誌,漢軍如同破竹之勢,先克魏國,再定吳國,一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亂世局麵,實現了天下一統。
北伐成功後,諸葛亮以成都為根基,將治國智慧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廣施仁政,輕徭薄賦,大力發展經濟,興修道路,促進了各地商貿往來;重視教育,在全國範圍內興辦學校,培養出無數棟梁之材;
他還鼓勵科學探索,支持工匠發明創造,在機械製造、天文曆法等領域取得了諸多突破性成果。在他的治理下,整個國家迎來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的全新局麵,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中華文明在和平安定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這座莊嚴肅穆的殿堂前,讓我們靜思: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科學家。他從成都出發,最終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曆史進程。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參觀“北伐風雲“專題展廳,那裡有精彩的沉浸式體驗項目。您可通過全息投影重溫“隆中對”的智慧對話,通過互動沙盤模擬“兵出祁山”的壯闊征程,還能在文創展區帶走屬於您的“諸葛錦囊”。我們相信,每一位到訪者都能從諸葛亮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如有任何問題,我隨時為您解答。願武侯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謝謝大家!”
陳殊看著展館裡的內容,最後還是搖搖頭:
“這些工作人員偷懶啊,《蜀科》這麼重要的東西居然沒寫上去,‘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這個理論能流傳這麼多年,就是因為《蜀科》的例子在先,後世若是沒執行好那也是後人做錯了,史書上記載當年季漢執法雖嚴峻,但公正公平,百姓無怨——”
旁邊一位中年人愣了一下:“小夥子你說什麼呢?”
“《蜀科》啊,就是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五人一起研究編造的那部律法,大漢三興後不是被諸葛亮推廣到全國了麼?它以嚴峻的法律條文維護社會秩序,卻又通過公正公平的執行原則,展現了法律剛柔並濟的特性,而且主張對待世家和普通百姓犯罪一視同仁。這種將‘嚴’”與‘公’結合的理念,為後世法學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促使法學家們深入探討法律的威懾力與公正性之間的平衡關係,推動了法學理論中關於法律價值與功能的研究——”
“小夥子你是律師?”
“恩。”陳殊點點頭,“我是二仙橋東路那家律師事務所的,先生你要是需要法律服務可以找我,我叫陳殊。”
然後他看到對麵的中年人點點頭:“巧了,我是你們隔壁那家會計師事務所的,我叫利安樂,還有《蜀科》後來跟此前的《漢律》被結合起來,修改為《華律》了,一共五百篇,你剛才說的那些影響大部分是《華律》造成的,《蜀科》隻能算前身。”
喜歡沙雕網友援北伐請大家收藏:()沙雕網友援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