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
“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甘肅天水工業博物館。我是今天的講解員,非常榮幸能為大家介紹天水工業基地發展建設的曆史。天水工業發展的時間非常早,最早可以追溯到三漢再興前的統一戰爭時期,那個時候諸葛亮率軍北伐,攻下了涼州,經過實地考察,認為天水郡適合建造工坊為漢軍提供兵甲,於是就命令馬謖在此地建設工業區。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我們現代來看,諸葛亮英明神武,漢軍當時的將領也都群英薈萃,不但有魏延、陽群這樣的老將,也有後來打去羅馬的馬岱、打去勒拿河的薑維、征服納土納群島和澳大利亞的關興、張苞,鎮服南亞的王平,不過就算是這樣的將領,如果沒有足夠的兵甲和糧食,也是很難打勝仗的。
因為網友們帶來的地圖緣故,部分地區使用了地圖上的名稱,當然後世改名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而天水郡地處隴右要衝,既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鐵礦、銅礦等,又有便利的交通網絡。諸葛亮就在此設立大型軍工基地,專門生產重型武器、攻城器械、運輸工具,為北伐提供堅實後盾。
馬謖隻看履曆屬於平平無奇的那類,雖然此前作為參謀提出過攻心為上的建議,不過從沒有單獨領軍的經驗,但是事實證明,諸葛亮身邊的人放到其他地方同樣也能展現出水平,在街亭防守戰中,馬謖和王平密切配合,擊潰了前來支援來涼州的魏軍,並俘虜了對方的主將,也是當時的名將張合——”
正在聽講解員介紹的韓子清搖了搖頭:“張合算什麼名將,河北四庭柱明顯是袁紹那憨憨搞的形象工程,另外三個死的早,就他活得長,把其他人都熬死了然後混個名將的名頭。”
“是啊是啊。”他身邊的劉墨羽接過話來,“河北四庭柱一直被視為草包,這件事兒要歸咎於張合,本來前三個都是被關羽和趙雲擊敗的,大家都覺得含金量還可以,劉備還稱讚過張合‘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大家都覺得比夏侯淵強,結果最後讓個初出茅廬的馬謖給打敗了,自己還被抓了,一下子把前三個也拉低檔次了,馬謖打完了勝仗還被諸葛亮責備,說是本來不用死這麼多人,然後就不許他帶兵了,由此可見張合就是個外行!”
跟著他們一起的葉雨桐愣了一下:“張合不是很厲害麼?我看電視劇裡都給他評價不錯啊?”
“因為要顯示丞相當初北伐的時候情況惡劣,就要抬一抬這些敵人的檔次,不然一說丞相北伐多艱苦,一看戰績全是小卡拉米,豈不是掉價?”劉墨羽開始掰手指頭,“當初被華雄斬了的潘鳳當年就是張合的上級,要是張合真有本事,韓馥能推潘鳳不推他?趕巧這張合打滿了全場,後世史官記錄的時候一拍大腿,就給這張合加名頭,一個混資曆熬出來的右將軍罷了,哦對了,後來的右將軍朱蓋也是混資曆混出來的,這哥倆就該坐一桌。”
然後他們身後響起另一個人的聲音,韓子清知道對方祖上有羌人血統,雖然看著和漢人沒什麼區彆,不過李爾丹總是跟他們強調自己有個族名叫瑟爾丹:
“魏軍那邊將軍地位和實力又不是匹配的,前將軍一般是給皇帝最喜歡的那個,左將軍給外姓將領當胡蘿卜,右將軍給熬資曆沒啥大本事的,後將軍才是含金量最高的那個,你看朱靈、曹洪、戴陵,哪個不是名將,文聘主要是後來投降了,所以評論曹魏後將軍的時候一般不算他。”
本來甘肅天水工業博物館是介紹當地工業發展史的,不過幾個人都是三國愛好者,於是不自覺結伴而行。
而前方講解員依然在做講解:
“相比馬謖,另一個馬姓將領馬岱就是極為出色的軍事人才了,在諸葛亮北伐的初期,他就帶領一支偏師收複了河西四郡,解決了漢軍的後顧之憂,後來又打去西域,震懾了當地心懷不軌的小國,為涼州的工業區打造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
除了馬謖和馬岱,對當時的天水工業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叫馬鈞,不同於馬岱和馬謖,馬鈞本來是個魏軍的技術官員,不過在魏軍攻打涼州失利後,他就投降了漢軍,並為漢軍帶來了諸多技術,除了水車、翻車和風車外,馬鈞還在諸葛亮的允許下嘗試了許多新技術,我國最早的三酸兩堿工業就是在他的主持下開始的。
因為這三位馬姓將領為漢軍北伐的後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儘管不在前線,但是漢軍的將士們依然認可他們的功績,所以就有了‘三馬食槽’的說法,意思是如果曹魏將來覆滅,一定與這三個馬姓將領的功勞分不開——”
“啊?”李爾丹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不是說三馬食槽是曹操做夢夢見的,最後找人解說,說是司馬家有人要禍害他們老曹家麼?結果沒應在曹操身上,應在後來他孫子曹奐身上了。”
這個問題讓劉墨羽笑出聲來:“那是漢軍後來攻打長安時候劉琰放出的謠言,用於離間當時駐守長安的曹真和司馬懿的,是非常出名的反間計,司馬懿最後為曹魏鞠躬儘瘁,最後一口氣也要用來保住曹魏的有生力量,要不是他孫子司馬攸後來在新洲那邊搞內部鬥爭的時候太狠壞了祖父的名聲,司馬懿的名聲還是擔得起‘大魏忠良’這幾個字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新洲,這個時間線人們對美洲的稱呼)
前麵的講解員還在講馬謖、馬岱、馬鈞這“三傑”建設涼州工業時候的傳奇故事,不過幾個人已經開始把話題拉倒東渡太平洋抵達美洲的魏軍的故事了。
韓子清感慨根據兩地的史書記載,魏軍是靠著木船沿著海岸抵達新洲的,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才探出這麼一條航路來,不過劉墨羽很快糾正說這史書很可能是雙方的默契,有地方史誌記載當時漢軍甚至給魏軍提供了輜重,所以雙方最後的分彆很可能不是一場勝利者對失敗者追逐迫使對方渡海逃生,而是更溫和一些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當時是小冰河時期,白令海峽應該是封凍的,如果魏軍有足夠的禦寒物資和輜重,就能沿著冰層抵達新洲,到時候在南下,就能抵達新洲大平原,在邏輯上肯定可行,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大漢當時明顯知道有新洲這個地方,但是除去大漢三興的初期還有漢軍水師往新洲探索的記錄外,很快就不在有官方行動,而是集中力量經營東南亞那片區域,很可能就是因為隨著小冰河的結束,白令海峽無法再通行了。”
“我不明白。”葉雨桐被說蒙了,“為什麼漢魏雙方要一起隱瞞這種通行方式呢?”
“為了減少雙方接觸唄,新洲不是說有句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麼?就是指司馬師死後,沒人約束的司馬昭總想著打回中原來,結果曹魏當時正忙著鎮壓不聽話的新洲土著,不願意分派兵力浪費在這種事情上,所以司馬昭天天都抱怨,一點也不避諱外人,弄的當地人都知道司馬昭不如他兄長能隱忍。大漢這邊不想有人去追隨曹魏,曹魏那邊也不想有人能真返回中原,所以非常默契地修改了相關記載。”
劉墨羽拿出手機,搜了一篇天涯熱帖,把相關內容指給她看,“橫跨太平洋需要的航行技術是很高的,按說當時的大漢不應該突然有這麼高的技術,反倒是東南亞這邊島嶼眾多,很適合航海家們作為新手訓練區。”
韓子清點點頭,又搖搖頭:
“東南亞有眾多島嶼和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港灣是理想的避風港和船舶停靠訓練場所,確實很適合新興海洋文明,不過那裡氣候複雜多變,熱帶氣旋、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時有發生,暗礁、淺灘較多,海流情況複雜,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船舶觸礁、擱淺,這也是為什麼漢軍當時還是以陸地為主,真正的海洋探險要等到四百年後人口爆炸,土地不均,不少人不得不出海找一條生路了。”
“哦哦,我知道,畢竟封建王朝雖多,但是諸葛亮隻有一個,所以後麵的執行者出了問題,我記得還有記錄說有的皇帝不考慮如何治國,跑去拜劉備的牌位想請他顯靈,被後世傳為笑柄。”
劉墨羽搖搖頭:“也不能怪古人迷信,當初諸葛亮打長安的時候跟天命之子一樣,野戰明明魏軍優勢,諸葛亮就用木雕雕刻出五虎上將的模樣放在戰馬上,把魏軍嚇得落荒而逃,被漢軍一打就垮,守城的時候魏軍要放火同歸於儘,天上就下雨,還有隕石墜落把城牆砸了,守城的魏軍一下子沒了士氣,就全投降了,這些計策當時的文人記載為了凸顯漢家天命,就隻記錄了表層,後人盲信,就會鬨這樣的笑話。”
“有啥遺憾的,你們想頭上一直有個皇帝啊?”李爾丹聳了下肩膀,“重點是諸葛丞相的思想傳下來了,他明明是個公元三世紀的人,卻真做到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並且留下著作,指出如果統治階層固化,社會流動性喪失,那麼社會就會動蕩,舉查製和九品中正製都太過依賴人情,所以季漢後來搞的科舉製度才會被抬的那麼高,曆朝曆代都要用,還有他提出的帝國疆域過大超出當前時代下中央的控製能力,會導致地方勢力利用工業技術自立,所以勸誡劉禪不要盲目擴張版圖,還有那個農業技術司,專門保障研究農業技術,甚至完全獨立於朝廷管理,哪怕後來改朝換代,也沒哪任統治者去找他們麻煩,相反還得把他們供起來好好研究農業技術,製作種子,這些才是最寶貴的東西嘛,皇帝這玩意,沒了就沒了。”
韓子清也認同地點頭:“是啊,這就是諸葛亮讓後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地方了,也難怪總有人說他是穿越者。”
“哎?穿越者不是劉禪麼?火炮不就是他搞出來的麼?在此之前什麼曆史文獻都沒有,但是等諸葛亮北伐,他在成都的時候就突然下命令讓董允他們製作火炮,就跟土裡長出來的一樣,還有用鐵製作船來對付東吳水軍之類的。”
葉雨桐立即翻出另一派的觀點,“本來曆史上此前對劉禪的記載看,劉禪也就是中庸之人,所作所為基本就是諸葛亮的人形圖章,但是諸葛亮北伐後劉禪突然覺醒宿慧什麼的,長安那塊石頭不就是他留下的麼?”
“長安的石頭也可能是諸葛亮留的。”韓子清擺擺手,“那個時候諸葛亮還是實權丞相,君臣一起留言總不能說是臣子為主吧?但是如果是皇帝留言,乾嘛要帶著臣子一起呢?”
喜歡沙雕網友援北伐請大家收藏:()沙雕網友援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