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致看到這裡的各位。感謝你們讀到這裡,丞相和網友們的故事告一段落,希望你們看得開心。
關於劉禪最後的留言,其實本來想全程用古文風格的,但是古文是很難傳遞劉禪那種惡作劇心態的,所以到了最後還是決定最後幾句話用白話。
還有一些內容在完結前來不及插進去了,比如戴宗怒斥羅馬的使者不懂禮數,然後這條時間線的後世人們就感慨“子剔成廢君,戴陵毆蠻夷之君,戴宗那一代居然隻能斥責羅馬的使者,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子剔成就是後人牽強附會的戴陵的祖上,出自戴氏取宋戰國中期宋國的權臣、宋戴公在400多年後的後人子剔成廢掉宋桓侯而自立,由於子剔成是宋戴公的後人,所以在《史記》未寫被篡奪君位)。
然後書完結的時候照例要解釋下創作背景。
就像我早先跟一些書友說過的,這本書是用來練手的,用於熟悉一下群像寫法,題材是很多人在知乎看到過的“假如給諸葛亮xxxxx,他能否北伐成功”,早先很多人擔心這本書寫不長或者寫一半就因為種種原因圓不下去了,其實早先這本書做好大綱後沒有太大的平衡問題因為作者會控製物資強度),包括劉禪最後留言的結尾都是早就預定好的。
不過說實話,這本書群像的經驗積攢一般,我最先學到的經驗其實是不要寫長句子,明明幾年前我剛寫書的時候,“斷句太頻繁是作者沒本事的表現”才是主流認知。隻能說現在大家都是用手機看書,電腦端的問題跟手機正好相反。
當然有人覺得練筆的作品肯定會寫一半就太監,恩,這個隻能說前人砍樹後人暴曬了,不過至少我寫的四本書裡麵除去第一本因為種種原因花了很久時間後才完結,剩下的三本包括這本)都是正常完結的,畢竟我寫書前就會想好怎麼收尾。
當然這不意味著這本書是完全按照大綱寫的,按照大綱的話,原計劃火藥要等洛陽的時候才能做出來可供實戰的武器,在長安之前都是冷兵器戰鬥,這麼計劃的原因是熱武器一旦上了戰場,在網友們拉偏架的前提下,漢軍會跳過原本曆史上宋朝到明朝階段的火器應用彎路,到時候哪怕是明末孫元化、孔有德級彆的火器應用水準,對冷兵器部隊也是降維打擊。
昔日明清渾河大戰,精銳的戚家軍和白杆兵對戰八旗軍戰敗雖然原因眾多,不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清軍準備的楯車導致明軍火器輕型為主)威力發揮不出來,而明軍又不能反製清軍的火器,最後戚金所領浙兵一營全軍覆沒,白杆兵也傷亡慘重。
而此前沒有見過火器的魏軍麵對裝備虎蹲炮的漢軍,自然表現更加捉急,當然這會導致魏軍在此之後所有的表現都像小醜,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了。
應該有書友注意到,本書中很少有將領單挑的情況,大部分時候是士兵結陣作戰,然後直到其中一方撐不下去了潰逃,另一方追擊的時候產生大量斬獲,這雖然不符合大家對《三國演義》的印象,不過實際上哪怕《三國演義》小說裡,後期也很少有鬥將單挑的情況,薑維射死郭淮的事情發生在兵敗落單的時候,文鴦騎兵大隊裡麵七進七出也是逃亡過程中,這是因為前期三國其實大兵團作戰少,鬥將可以有效激勵士氣,減少己方損傷,但是後期大兵團作戰,雙方大將單挑就很少了,我隻記得有個趙雲全家桶,其他的都是將領身先士卒衝陣,盯著對麵將領砍,沒幾個單挑的了。
曆史上的情況估計也差不多,比如宋朝的時候依然存在“鬥將”的情況,不過主要是低級軍官之間才會出現,但也有嶽飛這種高級將領鬥將的情況,大部分鬥將臨陣單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氣,一擊得手,而非你來我往大戰幾十回合,本書描寫戰爭場麵的時候基本也遵循這個原則——以軍隊之間的戰鬥為主,但是將領們手癢的時候或者極端劣勢的時候)也會鬥將。
有書友總結過,本書是在拍腦袋和嚴謹之間來回切換——其實寫的初衷就是讓網友們負責不著調,而諸葛亮如何用這些不著調的支援想辦法匡扶漢室,
也有人提出過為什麼要留下馬謖不殺,要打低星——其實季漢這邊很多人曆史上都有黑曆史,劉禪楊儀魏延李嚴譙周之類的就不說了,哪怕是大家非常喜歡的薑維,曆史上也有大敗而歸,跟諸葛亮留下的文臣班子不和、跟自己老師的親兒子鬨矛盾的情況,即使是美化過的《三國演義》裡麵,也有九伐中原多次被對方料中、不聽手下建議導致原本取得的戰果又被吐出來的情況,既然我們對後者寬容,那麼也不該苛責本書中還沒來得及犯大錯的前者。
畢竟就算是一條內褲,一張衛生紙,都有它的用處.jpg。
那麼在網友們的支援改變曆史的情況下,如何讓這些曆史人物在本書的故事中發光發熱而不是臉譜化,就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了,很多人在曆史中記載隻有隻言片語,所以好發揮,反正我寫了你也不能說寫的不符合人物形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比如戴陵。
恩,戴陵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人物,雖然最早寫的時候他的戲份其實沒這麼足,至少沒有夏侯霸多,不過我們一會兒在講他。
我們先講丞相。
刨去搶戲的網友們和外星人,丞相才是這本書的主角,不過實際上我分給丞相的筆墨並不多——魯迅先生曾在其作品《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諸葛多智而近妖,實際上就是隨著諸葛亮的形象自東晉開始不斷完美化導致近代的諸葛亮形象已經是完人了,既然諸葛亮是完人,那麼他的失敗就要歸咎於屬下不聽話、劉禪昏庸無能,以及老天拉偏架。
但是這樣的完人形象並不好寫,畢竟作者筆下的人物的智力取決於作者智力的上限,強行寫一個超出作者能力的聰明人無疑會導致故事看起來太假,所以我決定用取巧的方法,也就是側麵描寫居多,有細心的讀者應該已經注意到了,諸葛亮的很多判斷都是在單向透明的情況下做出的,而且相關情報我會提前在旁白中給出,隻要稍微用心就能順著脈絡猜出丞相要乾什麼。
隻有最後引導魏國和吳國的殘餘勢力向外開拓的設定是先把發展趨勢寫出來才半路揭秘丞相其實早就在安排了——畢竟故事要結尾了總要稍微讓丞相來點運籌帷幄的感覺,雖然讓自己人跟著指揮棒走當然不容易,但是讓敵人跟著自己的調動走就更難了。
然後我們來講講季漢陣營的其他人。
劉禪是以往大家認知中“扶不起的阿鬥”,實際上這個名頭這些年已經沒那麼多人提了,阿鬥也從昏庸無能的形象變成了“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順帶一提這句話是陳壽說的),不少人都覺得他能在諸葛亮死後還能撐下來這麼多年已經不錯了。
畢竟看看晚年的孫權把張昭堵在家裡,放火燒門,把陸遜活活氣死),再看看整出各種幺蛾子的曹丕,所托非人的曹叡以及後世各種擬人的君王,劉禪的表現已經很不錯了。
而且劉禪在《三國演義》裡麵的很多蠢事在曆史上都是沒做過的,比如書上說第三次北伐勢如破竹結果劉禪聽信讒言把諸葛亮叫回來了——其實曆史上根本沒這事兒,當時諸葛亮帶人打下武都陰平後就不再進軍,而是安撫了當地的氐人、羌人,然後留兵據守,自己率軍回漢中,劉禪還因為此事再次恢複諸葛亮丞相的職務,本來就是個正常的取得戰果適可而止的事情,結果《三國演義》裡麵為了諸葛亮的英明神武,就給劉禪扣了一口鍋。
類似的還有處死劉琰,劉琰本來是因為造黃謠,結果《三國演義》把他被處死的時間放到了末期,澄清自己名聲同時給胡氏主持公道的好事兒搞成了劉禪親近小人殘害忠良的證據。
說到底還是因為劉禪投降了,要是劉禪當初麵對鄧艾,來一句“我父子受蜀地民眾供養數十年,今既不能安天下,又不能保民,當以死謝罪”,然後縱身一躍從城牆上跳下,沒準譙周他們還得反過來拽住劉禪:
“陛下咱們不投降了,成都之兵尚有數萬;外有薑維全師必來救應!”
所以啊,一個人的命運,既要考慮個人的奮鬥,也要考慮曆史的進程.jpg
本書中的劉禪自然不用麵對曆史上的難題,所以我儘量讓他的形象與曆史符合而非是《三國演義》裡麵那種拖油瓶,就是那種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給大家添亂,在此基礎上也不會故意給自己吃苦的類型。
畢竟很多人步入社會後發現,劉禪這樣的領導都不好找。
再然後說說以魏延為首的老一輩季漢武將們——其實除了魏延,吳懿吳班陳式高翔在曆史上的記載都很少,不少人連最後結局也沒有,不過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性格人設可以隨便發揮。
魏延作為唯一規格筆墨比較多的老將,在本書中主要擔任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形象,丞相最後一場仗交給他打,未嘗沒有彌補這位老將的心態在裡麵。
而以楊儀為首的文臣們則擔任了“震驚の路人”的角色,基本上網友們送來點什麼厲害的東西都是他們負責震驚,畢竟同樣的東西給武將這邊,大老粗們隻會大呼一聲“還有這麼厲害的東西呢?再來點!”
畢竟負責後勤和民生的文化人更容易看出來網友們送來的東西是多麼劃時代。
而因為沒有鬥將環節,所以薑維、關興、張苞這樣的年輕將領其實戲份已經被擠壓的很少了,雖然大家習慣他們的勇武,不過軍隊裡畢竟是要聽從上級安排的,讓年輕人帶著老將多少有點不切實際,所以他們負責的都是網友們帶來的科技產品,畢竟“年輕人學得快”是許多地方的慣例和口號。
說完了季漢這邊,再說曹魏。
首先說說司馬懿吧,畢竟是三國文裡麵的慣例大boss。
最後洛陽之戰的時候司馬懿的做法很多人看來符合他前半生的表現,也有人覺得不符合老烏龜的形象,本質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