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司馬懿是個野心家,但不是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顧一切要篡位的野心家——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魏國的敗局已定,漢軍這邊的一係列計謀行動和態度已經讓他預感到漢軍這邊不會接納他,就算接納他,也最多不過是第二個孔羨,所以季漢這邊他肯定是沒法投降的畢竟在他看來能編出來三馬食槽這種消息來打壓他的漢軍對他的善意不會太大),那麼他隻能留在曹魏這邊。
曹魏這邊其實已經是半沉的船了,在這種日暮西山的政權裡搞內鬥和篡位隻能說是螺螄殼裡做道場,真有野心的人肯定瞧不上,所以司馬懿隻剩下最後的選擇,把大魏忠臣的名聲貫徹到底,這樣的話就算他們父子將來沒希望了,至少河內司馬氏的名聲是保住了。
為了家族的長久,個人的性命其實算不得什麼,這種認知在兩漢三國的時候是長久存在的,作為聰明人,司馬懿理解這點,所以最後打輸了他要體麵退場,同時他還清楚自己和昔日強盛的魏國都不能打敗的諸葛亮,自己的兩個兒子更沒指望,所以他要叮囑兒子走,永遠不要回來,就算不能報仇,讓孩子活下去也是好的,這就是舔犢情深,也符合曆史上司馬懿對司馬師的愛護。
當然三國時間線後世的人們參觀武侯祠的時候提到司馬師他們的後人在北美和曹魏小朝廷內鬥篡位啥的就是另一回事兒了,野心家到哪都是野心家。
至於司馬懿說的義戰,義戰這種事情大家可能覺得有些遙遠了,我舉個前兩年的例子——環中國區邊境衝突中雙方使用冷兵器而非槍械。
難道是中國軍人用不起槍炮,而一向以卑鄙無恥臭不要臉著稱的阿三突然有了騎士精神麼?
不,因為如果他們之前搞偷襲的時候被解放軍揍的死傷慘重,所以知道如果拿出槍來,解放軍真的會拿出大炮。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在強勢方願意師出有名的時候,弱勢的一方最好祈禱對方真的講義戰的道理
當然反過來卑劣的一方強勢的時候,弱勢的一方也不能指望對方講義戰
三哥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們麵對中國的時候被揍了,老實了,轉頭又去折騰巴基斯坦
然後又被揍了。
然後這幫傻逼開始去騙其他國家和自己國內的人民,現實版的掩耳盜鈴。
其次是曹真劉曄這樣的曹魏鐵杆,其實有心的書友會發現,本書中基本沒有反派明顯降智或者迪化的情況唯一一個有降智嫌疑的是曹叡,不過他是中了激將法,情有可原),這是因為筆者認為打敗一群傻瓜凸顯不出主角陣營的智慧,隻有在反派們明明什麼錯都沒犯相對於他們的認知),所有的抉擇都是當時他們視角中最正確的選擇,這樣才能凸顯出網友的幫助下諸葛亮及漢軍的不可阻擋。
再然後是夏侯霸這樣的倒黴孩子——曆史上他其實也挺倒黴的,由於曆史上他投漢的原因,所以很多讀者都在猜他什麼時候投漢,不過因為司馬家不能掌權,所以夏侯霸也不用擔心受到迫害,強行讓他投漢太刻意了,不如保持當前的灰色幽默,讓他背著“通漢”的名頭遠赴美洲。
畢竟我其實也很喜歡《伐清》那種灰色幽默,本書中不少讀者也提到過一些類似《伐清》的內容,就是這個原因。
最後則是戴陵,相信這位曆史上以及大部分三國文中的小透明在本書中給大家帶來不少樂子。好吧,我承認我也挺喜歡作弄他的。
其實早先大綱裡戴陵的形象沒有這麼豐滿,也不像《網癮少年劉禪》那本裡麵的常雕一樣是個曲線漢室忠臣,戴陵代表的其實是魏軍受挫時候的搖擺派,他和他後來的小弟鄭文代表的是魏軍當中有一定的資曆和地位,投降劃不來,留在魏軍中前途又不明顯的那類將軍。
在魏軍勢力強盛的時候,他們顯不出來,但是當魏軍受挫的時候,這樣的人是不會為魏軍效死的,打幾下就算對得起陛下給的待遇了。
不過他們自身的道德又不允許他們當反複無常的小人,主動投降這種事兒他們是做不出來的,不但不能投降,他們還要想辦法回到魏軍的大家庭,為此“事急從權”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當然“事急從權”多了就會變成“資敵”,心態上就會發生變化,於是戴陵雖然沒有投降漢軍,卻能理直氣壯乾“通漢”的事情,還能把手下打造鐵通一塊,畢竟大家都從通漢的事情上拿了好處,誰也跑不了,甚至不少人還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不背叛大魏”的情況下找出許多理由來安慰自己,順帶完成通漢自保的工作,這種事情其實曆史上有過很多,大家笑一笑的同時,若是看看曆史上類似的事情,難免會唏噓。
故事的最後戴陵選擇兩邊下注,未嘗沒有他出身平凡,想要搏一搏的心思曆史上戴陵沒有出身記錄,這往往意味著他出身不高),而當他下定心思兩邊下注的時候,自然就要表現地更堅決,更忠誠,才能掩蓋他內心中的不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順帶一提可能有讀者沒看出來,所以我要說明下,後期曹魏小朝廷裡麵各種“通漢”的流言,一部分就是戴陵讓人悄悄放出來的,在大家都有通漢嫌疑的情況下,他才不會太顯眼,解放戰爭時候國軍之間互相指責“通共”其實也是一個原理,當然兩個共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互相指責對方“通共”也是曆史不得不品鑒的一環。
這也是為什麼他打高句麗的時候聽到東川王自稱朕就要揍對方——我們家魏主都不敢自稱朕了,你算什麼東西,也敢自稱朕?
其實本書中還有一些小伏筆,看不出來不影響閱讀,但是如果有讀者二刷,可以自己留意一下,算是彩蛋。
舉個例子,比如當初丞相寫的出師表是網友們最喜歡的,馬謖寫的那一版雖然字跡是一樣的,但是丞相也實話實說是馬謖幫著寫的,所以朱小靚才會對其他人說“又是出師表啊,丞相好像每人給了一份吧”,因為這一版出師表大家瞧不上,又不好意思掃了丞相的興,而劉禪寫的那一版是孤本,所以反而大家覺得更稀罕。
當然某些人看不出來還跑去屎黃色論壇掛我,說“諸葛亮偽造書信,拿贗品換物資”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最後是東吳這邊的陸遜。
相比前麵的人,陸遜的戲份比較少,他屬於東吳陣營中的清醒人,可惜隊友都靠不住。
有人問過能不能給陸遜個好結局,我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決定讓這位大都督體麵退場——曆史上的陸遜其實是性子非常強的人,不然也不會被孫權氣死,周瑜被諸葛亮氣死是小說加工,陸遜被孫權氣死可是史實。
畢竟夷陵之戰給漢軍的打擊太過慘重,季漢的新生代力量幾乎斷層,劉備本人都沒撐住最後病逝於白帝城,讓劉禪和諸葛亮捏著鼻子接納陸遜的投降太強人所難了,陸遜本人也定然無法忍受這種事情。
他兒子陸抗曆史上碰到孫皓這麼個坑爹貨,碰到羊祜知道對方“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尚且不曾投降,沒道理讓陸遜投降的,不過陸遜肯定也不會為了自己去牽連整個家族,內不能勸誡孫權,外不能抵禦漢軍,拚著一死保留氣節,是維護他最後的體麵。
其他人物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本書很多地方沒有完全寫明,隻是通過他人的描述來交代,比如故事最後,三國時間線的未來人們談到古代,隱晦提了下封建王朝不會千秋萬代,不過諸葛亮把對後世的認知記錄下來,算是指引這個時間線的人們少走點彎路。
有讀者認真看的話就會發現的諸葛亮所在的時間線,人們點出來電氣時代科技樹的時間要早很多,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也跟網友們帶來的技術和物資有關,雖然三國時間線是被揠苗助長的,不過好歹也是有進步,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慢慢來,雖然隨著時間推移,鐵船、青黴素這些不可持久,但是工業技術和科學認知總能提升些,至於會不會“昔日諸葛亮時期,大漢乃黃金時代,後來衰敗,乃黑暗時代”的傳言就不好說了。
再比如一些大漢三興又數百年後衰敗,然後有王朝更替,又或者是大漢一直傳承然後最後再隨著生產力發展變君主離線沒打錯)製什麼的,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喜好,這裡就不寫了,大家可以發揮想象力自己決定故事走向。
龍套樓裡麵的留言凡是有名字的而且設定不是太離譜的應該都出場過了,有一些設定實在塞不進去的就改了下設定,萬一有遺漏的隻好等下本書了。
想到什麼寫什麼,就先寫到這裡了,若是以後想起來,等寫完番外再補。
另外這本書花了不少時間和經曆,寫番外前我得休息幾天,番外援助嶽飛不會太長,風格類似本書末尾那樣的快進,畢竟原大綱中就是速推流,跟丞相這邊慢慢種田發展點科技樹不是一個類型,這也是另一種嘗試,筆者雖然年紀大了,不過趁著目前還能動筆,想多嘗試些不同風格的作品。
還有,看到這裡的讀者,要是還沒評分的話,勞駕記得去打個五星好評,不勝感激!
咱們下本書見!
喜歡沙雕網友援北伐請大家收藏:()沙雕網友援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