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百年?
沒人可以給出準確答案。
國家加大油氣煤炭資源開采,同時,堡壘設計方麵也下足功夫,即每座堡壘城市下方建設采集地熱的地熱發電站。
傳統的核電,火電,也同步建設。
藍星的氧氣儲備,即使沒了太陽,也夠人類活動至少5000年。
堡壘城市內部結構。
下層空間,安置發電站、重要工廠,中層輕工業區、種植區和居住區交替,地表以上駐紮軍隊和部分工廠。
這樣的結構,上層和下層都是工廠,產出的廢熱可以供給整座城市。
建設方麵,追求最大效率的同時,還要穩固。
采取大數據+ai+指揮中心統籌指揮,物料、勞力時時調動,減去大量重複性無意義工作,全天候推進進度。
……
一間大會議室中,上一場重大會議結束,短暫休息十分鐘,下一場會議緊跟著召開。
薛姓老者進入會議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這場會議討論多人口行省,人口向少人口行省轉移與分配的方案。
總體而言,華國人口分布極不均勻,東多西少。
沿海省份,經濟文化自古繁榮的地方,數個人口過億的行省,但其本身地形地勢結構,建造一座堡壘城市都已經捉襟見肘。
每座堡壘城市留足安全距離,防止一災毀兩城的事情發生。
而一座堡壘城市最多承載五千萬人口。
自然需要把多餘人口轉移出去,正好西部缺少人口。
西部地廣人稀,海拔高,群山連綿,沒有海嘯侵襲之危,
地震、衝擊波等影響也較小,非常適合建造堡壘城市。
但也因為山川太多,地勢複雜,經濟落後,交通不夠便利,建築材料難以運輸。
故而能夠建設的堡壘城市數量不能比東部行省多。
不過依舊能承載上億的東部人口。
會議討論的遷徙方案大概三種。
第一種,跟隨建設軍團遷移,建設完畢就地落戶,包括每位軍人背後的家庭。
以後經濟很難繁榮起來,每座堡壘城市相隔遙遠,交通不便,相當於獨立的社會,擁有較高自主權,很難說東部城市發展就一定比西部好。
第二種方式是自由遷移,無需多言。
第三種方法,由薛姓老者提出,特殊人才均衡分配計劃。
依舊是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緣故,高素質人才、特殊人才,大學設施、工廠,每座城市要均衡分配。
考慮到未來可能因為災難、戰爭,導致某些城市破敗衰落,那麼城市均衡發展,擁有完整的工業體係很重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