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道中落誌未消
高適,出身於一個曾顯赫一時的豪門望族,其家族曆史可追溯至數代之前的輝煌與榮耀。然而,時運不濟,家族的榮光如同夕陽般逐漸黯淡,家道中落,昔日繁華不再,留下的隻是一片荒蕪與蕭條。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巨變,高適並未被生活的重壓擊垮,反而將這份逆境視為錘煉心誌的熔爐。他深知,唯有自強不息,方能在這亂世之中尋得一絲生機。
自幼年起,高適便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堅韌與毅力。在物質匱乏、條件艱苦的環境中,他非但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望,反而更加勤奮刻苦。白日裡,他或於山林間習武強身,劍影刀光中磨礪著不屈的意誌;夜晚,則挑燈夜讀,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無不涉獵,力求在文化的海洋中汲取養分,滋養心靈。他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自己定能學有所成,以筆為劍,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在成長的道路上,高適始終將文學創作視為靈魂的寄托與自我表達的窗口。他的筆觸細膩而深邃,既有對家國天下的宏大敘事,也有對人生百態的細膩描繪。他善於從生活的點滴中提煉出深刻的哲理,用文字記錄下時代的變遷與個人的心路曆程。同時,他也積極尋求各種機會,無論是參加文人雅集,還是向名士求教,都力求讓自己的才華得到更廣泛的認可與傳揚。
重振家族榮耀,成為了高適心中不可磨滅的信念與使命。他深知,這不僅僅是對先人的告慰,更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證明。因此,在麵對重重困難與挑戰時,他從未有過絲毫的退縮與畏懼。相反,他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在困境中不斷前行,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逆境出人才”的真諦。最終,憑借著過人的才華與不懈的努力,高適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的飛躍,更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家族的聲望與榮光,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二)求仕長安屢碰壁
公元724年,二十歲的高適懷揣著滿心的期待,興致勃勃地朝著京城長安進發,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他對自己的才學那是相當自信,覺得得到官方認可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兒。可誰知道呢,現實這盆冷水啊,嘩啦一下就澆到他頭上了。他使儘了渾身解數,結果還是啥官兒都沒撈著。這下可好,高適那叫一個心灰意冷啊,沒辦法,隻能往東去梁宋,在宋州當個客人,靠種地打魚維持生計。這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段時間他甚至都要靠要飯過日子了。不過呢,他可沒那麼容易放棄,在這麼艱苦的環境裡,他還是咬著牙堅持學習,就等著下一個機會降臨呢。
(三)首次赴塞意難平
開元十九年,高適第一次赴塞,北上幽州,投奔朔方節度大使信安王李禕。在隨軍出征期間,他創作了《營州歌》《塞上》《薊門五首》等詩篇,開啟了他的邊塞詩創作之路。然而,戰爭結束後,他自覺未被重用,滿心失落。回到宋州後,他又參加了科考,卻再次落第。這一連串的打擊讓高適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但他並未氣餒,而是繼續在文學創作中尋找著自己的價值。
二、曲折入仕路
(一)入仕不順心迷茫
天寶八年,時任睢陽太守張九皋了解了高適的事跡後,舉高適有道科,赴長安應試中第。當時適逢李林甫掌權,高適隻被任命為封丘縣尉。在封丘縣尉任上,高適深感官職卑微,手腳局促,難以有所作為,無法實現自己的濟世之誌。他看到官場的黑暗與無奈,寫下了“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詩句,表達了對官場現狀的不滿。不久後,高適毅然辭官,客遊長安,再次陷入迷茫之中。
(二)終遇伯樂展才華
高適在迷茫中繼續尋找機會。天寶十二年,經節度判官田良丘推薦,高適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哥舒翰一見到高適,大為賞識,推薦他擔任左驍衛兵曹,充幕府掌書記。哥舒翰對高適的詩文、人品和才能十分欣賞,將他視為心腹,常隨左右。每當高適跟隨哥舒翰入朝覲見的時候,哥舒翰一定會向朝廷及大臣盛讚高適。有了哥舒翰這樣強大的助力,高適很快就被拜為左拾遺,後來又被提升為監察禦史,跟隨哥舒翰在潼關鎮守。高適在哥舒翰幕府期間,邊塞詩創作迎來豐收時期。雄奇瑰麗的西北邊塞風光,戍邊將士艱苦的生活,兩軍開戰、戰馬嘶鳴劍戈碰撞的壯烈場麵都進入他大氣磅礴的詩中。至此,高適終於在仕途上嶄露頭角,展現出自己的才華。
三、輝煌後半生
(一)安史之亂顯身手
安史之亂爆發,高適跟隨哥舒翰鎮守潼關。哥舒翰兵敗被俘,潼關失守,高適飛馬逃回長安,並向唐玄宗建議“請率百官子弟及募毫傑十萬拒守”,展現出其果敢的決斷力和忠誠的報國之心。然而,當時長安一片惶恐,他的建議未被采納。唐玄宗西逃入蜀,高適一路追趕,在河池郡謁見玄宗,陳述哥舒翰兵敗的原因,同時上《陳潼關敗亡形勢疏》,極言朝廷軍政腐敗。唐玄宗對他的直言頗為讚賞,升他為侍禦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