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程顥_群英薈萃合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92章 程顥(1 / 1)

程顥成長在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道德傳承的家庭環境中,無疑為他日後的人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母親侯氏不僅在知識上給予程顥啟蒙,更以其自身的品德修養為程顥樹立了榜樣。她常常給程顥誦讀唐詩,以詩教涵養其性情。這種教育方式使得程顥在年幼時便對文學和道德有了深刻的感悟。

十歲的程顥,在聽到吳隱之的故事後,能夠迅速領悟其中的深意,並以詩句表達自己的內心堅守。“中心如自固,外物豈能遷”這句詩不僅僅是一個孩童的靈光乍現,更是他內心堅定信念的體現。在那個時代,十歲的孩子大多還在嬉戲玩耍,而程顥卻已經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智慧。

這句詩也成為了程顥一生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他要堅守內心的原則,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在他的從政生涯中,無論是麵對權力的誘惑,還是困難的挑戰,他都始終牢記這句詩,以民為本,愛民如子。這種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使得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為官之路展風範

(一)晉城為官重教化

程顥擔任澤州晉城縣令期間,深刻認識到教育對於改變地區風貌的重要性。他提出“縣有院、鄉有校”的口號,采取“官辦民辦並重,鄉學社學齊上”“先招生後建校”等創新舉措,大力推動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常常在政務閒暇之時,親自下鄉到學校,為學生“親為句讀”,耐心指導他們的學習。對於有潛力的學生,他更是精心挑選出來,建立書院進行重點培養。

在程顥的努力下,晉城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鄉建起了學校,窮鄉僻壤中響起了朗朗讀書聲。十幾年後,晉城縣穿儒生衣服者已達幾百人,考中秀才者十餘人。當地風俗也煥然一新,出現了“耕夫販婦,亦知愧謠諑、道文理,帶經而鋤者四野相望,濟濟洋洋有齊魯之風焉”的動人景象。北宋人黃廉在詩中稱讚道:“邇來習俗益趨善,家家戶戶爭相高。驅兒市上買書讀,寧使田間禾不薅。”程顥以教化為先的理念和行動,不僅改變了晉城的教育麵貌,也為當地培養了眾多人才,使晉城成為一個禮儀之邦。

(二)扶溝任上為百姓

在扶溝擔任縣令時,程顥充分展現了他不媚上、為百姓謀福祉的高尚品質。當宦官王中正要到豫東巡查時,沿途各縣都竭儘所能大肆鋪張,高規格接待,甚至連王中正住的蚊帳都是專程到京城開封購置。而程顥卻堅決反對這種向百姓索取的行為,他說:“向民索取,法所禁也。吾邑貧,豈能效法他縣。有舊青帳,可用之。”程顥的話傳到王中正耳中,使得王中正每次經過扶溝縣都繞城而過,扶溝百姓也因此免去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遭遇水澇之災時,程顥沒有像其他縣那樣為了考績而瞞報災情,而是在實地調查後,向朝廷據實呈報,為百姓爭取到了賑災糧。他還積極教民掘井灌田,解決灌溉問題,同時免除不合理的賦稅,減輕百姓負擔。程顥的這些舉措深得百姓愛戴,在他離開扶溝縣時,百姓依依不舍送到縣境,攀轅號哭。

三、理學成就耀千古

程顥與其弟程頤在洛陽講學期間,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所創立的理學,以“天理”為核心概念,重新闡釋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程顥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人類道德的最高準則。他說:“吾學雖有所授,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這一觀點的提出,並非偶然。在長期的學術探索和從政實踐中,程顥深刻認識到,傳統的儒家思想需要進行新的闡釋和發展,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天理”二字,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既是自然規律的體現,也是人類道德的準則。程顥將“仁”與“天理”相結合,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萬物皆隻是一個天理”。在他看來,仁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情感,更是一種宇宙本體。隻有認識到自己與天地萬物的一體性,才能真正做到愛人如己,實現道德的完善。

程顥的理學思想,為普通中國人確立了道德信仰和道義自覺。在他的影響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華。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明理學在程顥、程頤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程顥的理學成就,還在於他對執政者公心的強調。他深知執政者的公心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聖人以大公無私治天下”“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隻在公私之間爾”“至公無私,大同無我。雖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間,而以天地無異也”。這些觀點,體現了他對公正、公平、無私的追求,也為後世的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黑心女修,債主都在反派修羅場 出馬仙紀實:我供奉鬼堂的那十年 這個師姐不講道理 仙帝重走凡塵路 重生揣崽去部隊後,被前夫親哭了 寵物小精靈:雲曉 換嫁搬家產,資本家小姐隨軍一胎接一胎 末世求生:小喪屍被毛茸茸團寵! 世界明星之王 規則怪談:我的妹妹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