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肯定是有用,也是一種震懾!”
朱棣笑著解釋了一句,然後指著赤龍船邊上的一些更小的船隻說道:“更小點的那種叫網梭船,比赤龍船更常用,吃水七八寸,可以載3到4人,裝備火銃,作戰時蜂聚蟻附。任憑敵人的船再大,也是無濟於事。”
周飛看了過去,發現這船的名字真沒取錯,體量超小,的確像個梭子,也就比現代江河水流之中航行的無帆小船大一點點,能多裝幾個人,中間有著一根桅杆,上麵有風帆。
網梭船、赤龍船,都是一種類型的船,短兵相接攻擊用的,不過是一個體量小,一個體量大。
在工業革命之前,水戰、海戰基本上是短兵相接的作戰方式。
火攻是最經典的作戰方式了,曆史當中最著名的當屬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的那一場水戰。
赤壁之戰也說是用的火攻,不過那是是羅貫中對朱元璋火攻打敗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的演繹罷了,實際上是不是火攻存在疑點,很多人說是曹操這一邊發生了瘟疫導致失敗,和火攻沒太大關係。
然後就是跳船作戰了,就是兩艘船撞在一起,然後士兵跳到對方的船上去廝殺,和陸地攻城沒什麼區彆。
跳船的作戰方式,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有了紅衣大炮的上船,依然是主要的作戰方式。
民族英雄鄭成功擊敗荷蘭人,奪回寶島之時發生的海戰,就是靠的“跳船”作戰打敗了荷蘭人。
火攻和跳船攻擊之外,才是射箭、放槍、炮轟作戰等方式。
放箭和放槍的攻擊力是很弱的,因為無論是水戰還是海戰,船在水麵上飄忽不定,根本沒有準頭可言,能殺死敵人純粹是靠運氣。
炮轟稍微好一點,大炮攻擊麵積廣,隻要打中基本上就會有損失。如果運氣好點,還能一炮就把一艘船給乾沉了。
不過,也是準頭的關係,還有射程的問題,大炮用起來還真沒有跳船作戰來得有效。
荷蘭人萬裡迢迢的從歐洲跑到亞洲來,仗著船堅利炮,結果麵對鄭成功的跳船作戰依然慘敗而歸,可見一斑。
工業革命之後,這一套就不行了,因為裝了蒸汽機發動機,木船變成了鐵船,打不動,跑得快,火攻、跳船、放槍這些招數還沒來得及實戰,對方就跑遠了。
於是,火炮成為了主流,造出射程遠、射速快的大炮成為了唯一的攻擊手段。
眼下大明造的這些船,還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這些船也就隻能在江河湖泊中使用,根本出不了海。
周飛也知道這點,所以很快就把目光往其他地方轉移,看向了停靠在江邊的那些大船,目視不下於二十艘,每一艘都長達三四十米,差不多有三層樓那麼高,邊上一些建築對比之下顯得又低又矮。
最特彆的是這些船的造型和旁邊小船、以及幾條大船的造型完全不同,風格迥異,一看就不是中華船隻的正宗血統。
周飛想了一會才想起來,這應該是西方的蓋倫帆船!
事實的確如此,朱棣很快就注意到他的注意力轉移到了這批量的大船上麵,立即解說道:“這些是你送來的資料裡麵的蓋倫帆船,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個勞什子的小英帝國和西班牙無敵艦隊,它們的海船就是蓋倫帆船,雖然不如我們能造的寶船大,但航行速度快,能夠加裝更多的火炮,用於海戰還是非常厲害的。”
“沒想到你連這種船都造了出來,看來你決定的這次攻倭軍事行動準備很充分啊!”
周飛聽完他的解說後,立即誇讚道。
歐洲文藝複興後,造船業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