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爾小國,竟然有這麼多勢力。隻是可笑,三五百人的戰鬥也敢說是大戰、國戰,我從未見過如此夜郎自大之國!”
航行於大海之上的一艘巨大寶船之內,朱高煦耐著性子看完了手上有關倭國的一些資料,隨後往桌子上一丟,恥笑了起來。
不怪他恥笑,實在是倭國的曆史一言難儘。
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不說了,朱高煦也沒心思看,他也不喜歡看,他看得是和戰爭有關的。
結果,朱高煦看到了什麼?
他看到了倭國的戰國時期,一個屁大點的鄉間械鬥,也敢說大戰;一個小縣城那麼大點的地方敢稱“國”;然後,縣城與縣城那麼點勢力之間的戰鬥,三五百人而已,就敢說是國戰……
林林總總,實在是惹人發笑。
在大明,幾十幾百人的戰鬥,都不用到朝廷來議事就被下麵的百戶、千戶解決了。
對於大明來說,沒有上千人參與的戰鬥不叫戰爭,沒有上萬人參與的戰爭不叫國戰。
大明與北元的戰鬥,動輒就是十幾萬人!
十幾萬人要是放到倭國去,那是滅國的無敵之師。
但是,大明哪怕一次性損失了十幾萬人,依然可以隨時再組織起一支甚至多支十幾萬人的軍隊。
坐在朱高煦下首右邊位置的,是一名太監,雖然無須,但卻膚色偏黑,身材魁梧,從外表看根本看不出是一名淨了身的太監。
這人不是彆人,正是三寶太監鄭和。
坐在朱高煦下手左手邊位置的,是一名須發皆白、三角眼,麵目凶狠,神情卻有些病怏怏的和尚。如果有對靖難之役很熟悉的人在,一定可以認得出這和尚的身份,正是太子少師,法號“道衍”的靖難之役主要策劃者姚廣孝。
兩人之所以會跟隨朱高煦出征倭國,全是朱棣的安排。
對於朱棣來說,出征倭國必須要準備充分,除了物資條件充分之外,人員配備也必須充分,這是吸取了元朝攻打倭國失敗的教訓之後做出的決定。
朱高煦能征善戰是事實,朱棣並不擔心朱高煦在陸地上的戰爭。
但是,海軍的戰鬥,朱高煦就不是很熟悉了,所以朱棣給他配備了鄭和。
知道了曆史的朱棣,自然知道鄭和在帶領海軍方麵的天份。
事實上,鄭和在七下西洋之前,已經跟隨朱棣征戰多年,靖難之役的成功也有鄭和一份功勞。
至於姚廣孝,這是朱棣用來對付倭國的政治手段。
以姚廣孝的老謀深算和高僧的身份,朱棣相信他能夠在政治、文化、宗教方麵對付倭國,起到決定性作用。
麵對朱高煦的冷笑,鄭和沒有任何聲音,隻是把目光看向了姚廣孝。
姚廣孝不僅身份地位比他高,而且還是他的師父,佛教的師父!
鄭和原名馬三寶,三寶太監說的就是他的名,他本姓馬,回族人,“鄭”姓是年前朱棣賜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