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內的宮燈一盞接一盞點亮,勾勒出這座皇城的輪廓。在銅雀台之上,武則天站立於高處,望著黑暗中如迷宮般交織的宮道,心緒沉沉。江南的局勢雖看似掌控在手,但她心中十分清楚,這一場波瀾未平,另一場風波或許已經醞釀在朝堂之中。她深知,權力的鞏固永遠伴隨著風險與背叛,每一刻的決策都如在刀尖上行走。
次日清晨,朝會如期舉行。太極殿內,百官肅立,兩列文武大臣分列左右,殿中的氛圍因昨日傳來的江南消息顯得格外緊張。武則天端坐於大殿之上,神色威嚴,目光如炬地掃視著下方的群臣。她心中清楚,此刻的朝堂上已然暗流湧動,而她必須在這紛繁複雜的局勢中看清敵我。
李昭德率先出列,抱拳道:“陛下,江南叛亂之事,臣以為應當慎重處理,畢竟地方民生為重,百姓不堪動蕩之苦,若能以安撫為主,不失為穩妥之策。”
他的話音剛落,另一側的武攸宜立刻出列,沉聲道:“陛下,江南之亂乃是叛賊為非作歹,若姑息養奸,隻會縱容更多叛亂之徒。臣以為,必須雷霆鎮壓,以震懾宵小之輩。”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武則天目光一凝,抬手止住群臣的爭論。她的目光落在李昭德與武攸宜之間,心中明了,這不僅僅是對江南叛亂如何處理的爭執,更是朝中兩股勢力博弈的縮影。她必須謹慎應對,以免引發更大的不穩。
“昭德,攸宜,你們所言皆有道理。”武則天緩緩開口,聲音平穩卻不失威嚴,“江南叛亂,確實需要迅速平定,但也要顧及民生,不能讓百姓因此受苦。朕的意思是,先派武攸宜前往江南,增援大軍鎮壓叛亂。同時,李昭德,你率一支使團,前往江南安撫地方官員,體察民情,務必將百姓的安危放在首位。”
這一番話既沒有完全偏向任何一方,又明確了朝廷的態度,令兩派大臣都無法反駁。李昭德和武攸宜同時躬身應道:“臣領旨。”
朝會之後,武則天回到乾元殿,心中卻依舊沒有放鬆。她知曉江南的叛亂表麵上是一場地方騷亂,背後卻牽涉著許多隱秘的勢力,一旦處理不當,甚至會危及大唐的根基。
這時,徐敬業匆匆走入殿中,跪拜道:“陛下,屬下查得江南叛亂的幕後支持者可能與右相裴炎有所關聯。”
武則天的眉頭微皺,心中閃過一絲冷意。裴炎,這個朝中舉足輕重的大臣,雖然一直表麵上忠心耿耿,但她從未真正信任過他。若這次叛亂與他有牽連,那就不僅僅是江南的問題了,而是整個朝廷的威信與穩定。
“此事不可張揚,繼續深入調查,一定要找到確鑿的證據。”武則天低聲道,目光中透出一絲冷厲,“若裴炎真是幕後主使,朕絕不會輕饒。”
徐敬業應聲退下,武則天獨自坐在殿內,目光幽深如水。她明白,一旦朝中大臣卷入地方叛亂,事情將會變得更加複雜,甚至可能引發朝堂上的震蕩。她必須以雷霆手段應對,同時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午後,太平公主來到乾元殿。她的神色間帶著幾分憂慮,走到母皇身邊,輕聲道:“母皇,關於裴相的事情,女兒也有所耳聞。若此事屬實,我們該如何應對?”
武則天看著太平公主,眼中露出一絲慈愛,卻也帶著深沉的思慮。她輕聲道:“太平,裴炎是朝中宿老,若直接動他,勢必引起朝中震動。我們需要謹慎行事,確保一擊即中,不留後患。”
太平公主點頭,輕聲道:“母皇的決斷,女兒明白。隻是,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朝堂上又是一場風波。女兒願為母皇分憂,若有任何需要,母皇儘管吩咐。”
武則天握住太平的手,輕歎道:“你有這份心,朕很高興。但你要記住,權力的爭鬥永無休止,唯有保持清醒,方能在這紛繁的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
太平公主目光堅定地點了點頭。她明白,母皇所承受的壓力遠超常人,而自己能做的,就是在必要時刻為母皇分擔。她不願看到母皇為了江山社稷而孤軍奮戰,也不願讓那些居心叵測之人得逞。
幾日後,武攸宜奉旨前往江南,統領大軍進行鎮壓。而李昭德則率使團前往江南各地,安撫民心。朝廷的一舉一動皆在各方勢力的密切關注下,整個大唐仿佛進入了一種無形的緊繃狀態。
與此同時,徐敬業的調查也有了進一步進展。他查到,裴炎確實與江南的叛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甚至有幾封密信直接指向了裴炎與叛軍首領之間的往來。這一消息讓武則天感到震怒,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肅清朝中隱患的決心。
“來人,召裴炎入宮。”武則天的聲音如寒冰般冷冽,乾元殿內的氣氛瞬間凝重起來。
裴炎很快便來到乾元殿,臉上帶著慣常的恭敬與鎮定。然而,當他看到武則天那冰冷的眼神時,心中不由得一沉。他躬身行禮,道:“陛下召臣前來,不知有何吩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