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大食前線,藍冉率領大明和火國聯軍再度攻破大食的一座聖城,斬殺了三位大食教的聖徒。
這在大食內部引起了不小的騷亂。
另外一線,則是天竺。
大明選擇改守為攻,直接以騎兵攻入天竺境內,迫使在外的天竺軍隊回援。
大明如今有“狼庭”和“鐵勒”這兩部提供戰馬與騎兵。
雖然付出的成本不小,但在機動性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按照這個勢頭下去,這場已經持續了數年的西征,可能就要在建武帝的手裡終結。
一旦功成,那麼這對中原王朝而言,將會是前無古人的武功。
建武帝本人也將在青史上,真正坐擁一席之地。
除了對外作戰的兩開花。
建武帝已經初步肅清了朝中的反對派,並且手握戶部,著手開始了水師與遠洋船隊的建設。
他本人是熙寧帝從小帶大的,學到了熙寧帝的精明。
為君者,重在禦下之道。
水師的建設立在國朝,可是在本質上,又是針對東南海患的預防。
所以,東南各州府需要承擔一部分的開支。
趁著建武帝威望正盛,而且他早先還與地方官員分利,這事情雖然有所阻力,但推行的也算順利。
至於遠洋船隊。
建武帝在這件事情上,選擇了與南方大商合作的辦法。
他以官爵和特許權作為許諾,由那些商賈配合,提供技術與金錢,協助朝廷的使者,開始謀劃遠洋之事。
熙寧帝登基時不過十七歲。
大明前麵的幾任帝王,普遍活過了五十歲。
按照這個算法,他甚至可以君臨天下三十載,這是建武帝最大的底氣。
他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親自見證遠洋船隊,從萌芽到興盛的全過程,並不擔心那些商賈因此做大。
這同樣是一場豪賭。
假如,大明通過海運,可以獲得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方向。
那麼這將會是維持國朝平穩的一劑強心針。
否則,建武帝就得考慮另外一個問題。
目前而言,大明的疆土範圍,甚至已經比肩了前元的鼎盛時期。
維持這麼大的統治地盤,需要的成本不小。
尤其是每年支援草原的錢糧。
這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他們建立防線的耗費,但這套方法治標不治本。
目前全國的耕地足以養活大明的百姓。
可是隨著太平生活的安定,人口增多,必然會導致出現新的糧食缺口,到時就有可能從內部生出亂子。
想要遏製這種趨勢,那就需要人為打破現有的安定,消耗人口。
安定的反義詞,就是混亂。
即為亂世。
一旦真正到那個時候,大明也會迎來屬於自己的王朝末期。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農帝開拓農田,在提高了糧食最大產出的同時,也將人口的增長速度給人為加速了。
這兩件事單獨拎出來一件,全部都是好事。
可是放在一起,那就是加速消耗王朝的國祚。
建武帝對此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他想過要通過人丁稅的辦法,抑製人口,但堵不如疏。
這人丁稅的初衷可能是好的。
但是逐級傳下之後,就有可能變成底層小吏壓榨百姓的手段,到頭來敗得還是皇家的名聲。
“也罷,朕的時間還長,有足夠的時間尋找,一個打破現有局麵的辦法。”
喜歡聖人弟子,長生的我奉師命下凡請大家收藏:聖人弟子,長生的我奉師命下凡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