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崇道這個奇怪的要求。
張天師沒有直接下決定,而是目光望向遠處的玄皇。
即便,他張家是授籙的祖宗。
可是架不住,朱崇道用的授籙體係不是他張家的體係,他想怎麼來,張天師當然也管不著。
重點還是要看玄皇的意思。
朱尋歡也沒想到,小兒子竟然對道號的長度還有追求。
這倒是他疏忽了。
不過,這點事情在朱尋歡看來,也不算大事。
道號長就長點,隻要彆把道號整得像是裹腳布一樣,朱尋歡覺得都在合理範圍之內。
想到這,他立刻給了張天師一個肯定的眼神。
那意思就是照朱崇道的意思來辦。
殊不知——
正是今日這般的縱容,才開啟了某人對道號長度的執念。
朱崇道如願以償,得到了“九天普濟”的道號。
他這下才覺得舒坦了。
朱崇道想要把道號變成,並不是因為他有某種特殊的癖好。
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不管“一品道籙”還是“二品道籙”,這都是自己花費心血參悟而來的,為什麼不能全要?
還有,他既然同時掌握了兩卷道籙,理應讓人知道才是。
至於要如何讓人知道?
這還有什麼,能比得過直接放在道號上更醒目的。
……
等到授籙大典結束。
當今聖上的胞弟,小王爺“朱崇道”八歲授籙,一舉修成二品。
這樣的進度雖然不及當年雲王十三歲突破四品那樣驚豔。
可是,在雲王已經被打上“仙人轉世”的標簽之後,任何與他進行的比較,都已經失去了意義。
最起碼,朱崇道目前稱得上,是大明建國以來,最早達到二品之人。
建武帝正有意提振皇族的威嚴,塑造皇族威壓天下的形象。
對於這位他唯一的同胞兄弟。
建武帝也不介意替朱崇道造勢,順帶提早替他封王。
這一點上,建武帝與熙寧帝有所不同。
熙寧帝恪守國法和宗法,認為皇帝的喜惡當在這兩者之後。
所以,哪怕熙寧帝在位二十四年。
但朱尋歡哪怕到熙寧帝駕崩時,他依舊隻是皇長子,而沒有給他封王。
建武帝就不一樣了。
從頭到尾,他都是將皇權看做統治的工具。
隻要有需要,那麼皇帝的意思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