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三年。
又陸續有宗室親王歸來,其中一支由福王牽頭,聯合其他三支船隊,在東爪哇王國的西麵,搶占了另外一個王國“三佛齊”的海港。
福王留在本土,靠著收攏海外的僑民,形成了一個聚集地。
他們數次挫敗了“三佛齊”王室的船隊進攻。
如今,已經短暫形成了對峙的局麵。
福王提請弘道帝,希望國朝可以派出水師協助。
弘道帝得到奏折,立刻招來了安王和寧王,找他二人參謀這大戰的總體花費。
最終二王給出了一個相對具體的數目。
剔除海船的風險之外,拉起一支可以遠征登陸作戰的軍隊,算上犒軍的費用,差不多需要二十五萬兩銀子。
假如有海船破損乃至沉沒。
這費用持續得加,每多一艘,損失都在數十萬兩以上。
弘道帝這些年通過“大食酒”,收回了上百萬兩的銀子,錢袋子還沒焐熱了。
如今又有一個新的機會擺在他麵前。
他一咬牙,喊來福王。
沒有商量作戰的經過,而是直接就戰後的利益分配,進行了規劃。
三佛齊王國徹底征服,每年產生的收益,有四成要退回到大明本土。
水師留一成,國庫留一成,宗室全體占一成,他占一成。
本來,弘道帝是準備將宗室踢掉的,好讓自己多吃點。
可是他一想到。
如今大明皇族對外擴張的主力,正是宗室諸王,他們的親眷都留在本土。
需得讓這些人與自己一條心,才能更好掌控住外部的藩王。
福王自己也算了一筆賬。
他們的船隊,以及合作的商賈,還有收攏的僑民。
這全部都要分到利益。
否則天高皇帝遠的,自己這身大明親王的招牌,如果利益不給夠,很可能哪天睡覺就被人推下船了。
福王這些年在外,沒少見識過人心的險惡,他反倒是希望大明水師可以在外駐紮。
還是那句話——
自己是宗室王爺,天家貴胄。
哪怕有些野心,也不需要真的與那些海盜梟雄一樣刀尖舔血。
這層身份,在大明本土是束縛,可是出去了就是底氣。
……
於是,弘道帝人在宮中,將內閣大臣,兵部和戶部的尚書召來。
至於水師那裡。
他們如今已經囤積了不少的海船,而且每年訓練的水卒數量也在穩步上升。
接下來,隻差把這些東西轉化成戰功了。
所以,水師願不願意,這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由於弘道帝對政事的放權,內閣臣子們的腰杆子都直了不少。
按照道理,他們是應該開始抨擊弘道帝,替那些前輩們找回他們在曆代明帝麵前失去的自信。
然而——
架不住如今朝臣間也卷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