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師的請求很快得到了批複。
至於針對倭國的戰況。
平心而論,這一開始並不在大明君臣的規劃之中。
畢竟,倭國也是一個人口千萬的大國。
弘道帝與內閣成員都沒想到,他們的水師竟然還順手擊破了倭國的精銳。
不過,如今優勢已經立下。
考慮到穀王妃前陣子通過其他宗王,隱晦向弘道帝表明的意思,希望在出海一事上可以有所建樹。
弘道帝大手一揮,責令宗人府準備穀王世子的襲爵事宜,並且將他留在鬆浦島上,負責經營明軍水師的一處港口。
至於陸上。
水師可以有針對性奪取海港,並且常年駐紮兵力。
將鬆浦津作為一個開展海上貿易,打擊海盜的支點。
弘道帝並不反對海貿。
隻要商賈願意交足了海稅,他樂得分出一口湯去。
但是對於走私,水師內外采取零容忍的態度。
……
到了七月。
雙方正式議和。
倭國方麵割讓島嶼,並且每歲要向大明進貢,換取戰爭的平息。
水師收獲了一塊海上的領土,開始有意識從大明內部,準備招納人員遷徙,並且鼓勵船員納妾成家。
準備通過長時間的經營,讓這裡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到了月中。
福王船隊擒獲了一支佛郎機的隊伍,將他們押解進京。
弘道帝由此,知道了西方世界對於海洋的探索進度。
而且,他們還建立了海軍。
這也讓大明君臣重新思考“水師”這個稱呼。
如果隻在江河湖泊行動,那麼叫水師尚可。
但他們的勢力已經到達了海上,並且擁有了一支不弱的海上力量,再用“水師”似乎已經配不上當前大明的勢力了。
於是,“海軍”一詞正式成型。
……
國朝的開海行動愈發深入,並且成效顯著。
到了弘道五年。
大明國庫的開支,相比於建武十年,增加了兩成!
民間,對於弘道帝的歌頌此起彼伏。
這位剛滿二十歲的帝王,在不理朝政的情況下,儼然達到了如同其兄武帝一樣的名聲。
同樣是這一年,李從彧已經一百零二歲。
他本人就是一個活著的傳奇,在杏花村已經成了老神仙一樣的人物。
饒是這般,李從彧仍舊每日上山下山,顯得健步如飛。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李從彧真的會像神仙一樣,永遠就這樣活下去的時候。
在一個清晨。
李從彧麵對來給他請安的劍主“石寵”,竟然叫錯了名字,把石寵認成了他師父李挽。
這還不是湊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