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共主,天可汗。】
隨著水墨一般的大字滴落在天幕上,墨跡緩緩流淌如曆史長河一般,將輝煌的金殿衝刷的斑駁暗淡,畫麵遽然轉變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中。
這是唐皇剛剛登基,草原各部還在耀武揚威的時代。
此時的長安還遠沒有天幕剛才顯示中的那般繁華。
厚重樸實的城門前,草原來的大軍已經陳兵列陣。
東突厥使者執失思力帶著幾個使臣,一路囂張跋扈的走到了大明宮前,趾高氣昂的喊道。
“奉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命,率兵百萬,拜見唐皇。”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挑釁。
而聽到東突厥使者滿含威脅的話語,百官都慌了陣腳。
部分軟骨頭更是開始規勸唐皇遷都,以避鋒芒。
畢竟說是拜訪,可都陳兵百萬於城下了,再不跑可不就是找死了嗎。
但萬幸,此時坐在皇位上的是千古一帝,李世民。
他不僅沒有被東突厥使臣的這句話給嚇住,而是柳眉倒豎,一怒拔刀。
他氣勢洶洶的把刀鋒懸在執失思力頭顱前,開口便曆數了唐朝曆代與東突厥的盟約。
從他那凶狠的眼神中,執失思力隻感覺唐皇是想借著他們背棄盟約的名義把他砍了。
城外縱有百萬大軍,但他身後沒有啊。
這一刀虛劈成功把東突厥使臣們嚇得兩腿發軟,不住的癱在地上求饒。
哼,陳兵百萬,你東突厥有沒有百萬青壯年都是問題,嚇唬誰呢。
唐皇不屑的看著狼狽的使臣,狠狠地啐了一聲。
但兩國交際並不是簡單的言語之爭,長安城外黑壓壓的草原騎兵不會因為東突厥使臣的退縮而退去。
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當群臣還六神無主,惴惴不安之際,李世民強硬的壓下了求和派和遷都派的聲音。
他帶著心腹大將迅速整合了城內的兵馬,攜著魚死網破的氣勢與東突厥大軍對峙在長安城下。
可敗,可亡,不可投。
戰鬥首重氣勢,若狹路相逢你都不敢亮劍,那就注定你隻能被人肆意欺辱。
兩國之爭,隻有得寸進尺,哪有見好就收。
因此哪怕李世民明知打不過,也要擺出一副無懼來敵的架勢。
他要讓對方知道,縱然我大唐剛經曆了政變,但動蕩的隻是朝堂,軍隊一直都是鐵板一塊。
若有膽你就來,看我能不能崩碎了你滿嘴的牙。
頡利和突利二汗曾經都和李世民並肩作戰過,深知此人足智多謀,勇武過人。
絕不打沒把握的仗。
如今兩人見他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果然被震懾住了,一時也不敢貿然進攻。
而當李世民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趕到渭水南岸與兩汗相見時。
驕傲的帝王不僅沒有試圖求和,反而對著敵軍破口大罵。
厲聲質問他二人為何背棄盟約。
以六人之身指著幾十萬大軍的領袖喝罵。
那副氣勢洶洶的樣子完全視幾十萬大軍如無物。
這樣浩瀚的自信與凜然的傲意,普天之下除了唐皇李世民外還有誰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