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朝,寶文閣,莊嚴肅穆,透著一股凝重的書卷氣息。
此刻,這裡正進行著一場關乎眾多學子命運的關鍵之事——殿試考卷的呈送嘉佑帝批閱。
歐陽修,這位名震天下的文壇領袖,以主考官的身份,親自承擔起將殿試考卷呈送皇帝的重任。
他身著一襲素雅的官袍,神色恭敬而莊重,手中捧著那疊凝聚著眾多學子心血與才華的考卷,緩緩步入殿中。
“這是眾位考官們初步評定的名次,請陛下查閱!”
歐陽修將考卷輕輕交給負責伺候的內官後,雙手拱手行禮,恭敬地說道。
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在這寂靜的殿中清晰地傳開。
嘉佑帝坐在書房的案幾前,抬起頭,目光溫和地看向歐陽修,說道:“歐陽愛卿,這些日子辛苦你們了!來人,給歐陽學士賜座!”
他轉頭吩咐一旁的內侍。
嘉佑帝對歐陽修極為看重,這些年在施政過程中,歐陽修給予了諸多支持與助力,在嘉佑帝心中,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兩年便會安排他進入政事堂,委以更重要的職責。
歐陽修謝過座後,看著正在審閱卷子的嘉佑帝,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此次殿試中有一張卷子的排名,在考官們之間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儘管他力排眾議做了決定,但最終的排名裁定權仍在嘉佑帝手中。
嘉佑帝在書房中,專注地看著歐陽修呈送上來的考卷。
按照慣例,殿試排名的最終結果由嘉佑帝拍板。
考官們在初步閱卷後,會給出一個初步排名,這個排名通常和會試名次較為接近。
在大周朝,省試的排名對殿試排名影響頗大,畢竟省試的考題遠比殿試複雜,更能真切地體現學子們的真實才學。
而且,大周朝省試合格者在殿試一般不會被黜落,兩者排名關聯緊密。就像先帝真宗時期,狀元呂蒙正省試第一,殿試亦是第一。
不過,到了嘉佑帝時期,殿試起初有淘汰情況,後來因貢士叛逃西夏,便不再黜落,省試排名的影響力也隨之有所降低。
但考官們依舊會參考省試成績,如果學子在省試中名列前茅,殿試表現又不差,最終排名依舊會靠前。
嘉佑帝身為皇帝,日理萬機,自然不可能逐一審閱全部殿試卷子。
他主要關注的是前麵十名的貢士,剩下的基本就按照考官們的排名來定。
大周朝,殿試前十名又稱為庶吉士,可以被安排入翰林院培養。
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由翰林學士或朝中重臣教導,內容含經史、政務等,旨在培養輔政能力。
嘉佑帝翻開卷子,看到排名第一的依舊是徐子建。
他仔細地審閱了徐子建的卷子,不禁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徐公明在殿試卷子裡,言辭懇切且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堅定不移地站在帝黨一邊。
對於嘉佑年間的各項施政,更是以一種極為“客觀”的姿態進行了讚頌。
嘉佑帝看著那些溢美之詞,都不禁有些臉紅。
畢竟治理黃河的策略、開辦糖廠、創建登州水軍等等一係列施政舉措,背後都有著徐子建的身影,嘉佑帝不過是順水推舟,給予支持罷了。
甚至在西夏問題上,徐子建同樣根據會試的策論《平戎策》進行了巧妙引用,展現出了對局勢的深刻理解。
嘉佑帝原本還擔心徐子建風頭太盛,打算稍稍壓一下他的排名。
然而,看完徐子建的卷子後,他還是覺得徐子建確實是自己看中的人才。
雖然還未最終決定狀元的人選,但徐子建的名次肯定是夠得上三甲了。
嘉佑帝將徐子建的卷子單獨拿出來,輕輕放到左邊。
然而,接下來看到蘇軾的卷子,嘉佑帝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怒火“噌”地一下就冒了上來。
蘇軾在文中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嘉佑帝在位期間各種施政的弊端。
慶曆新政,那可是嘉佑帝心中的一根刺,這是他為了革除大周諸多弊病所進行的第一次大膽嘗試,可惜,最終變革以失敗告終。
而蘇軾在考卷中,竟將慶曆新政說得一無是處。
周夏之戰亦是如此,大周積弊已久,在與狼子野心的黨項人的交鋒中屢次戰敗,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蘇軾卻在考卷中直接指責中樞政事堂相公指揮不利。
另外,登州水軍的建設也被蘇軾指責花費過多,有勞民傷財之嫌。
“嘭!”嘉佑帝怒不可遏,將手中的茶盞狠狠扔到地上,碎片四濺。
他目光不善地看著下方的歐陽修,質問道:“歐陽修,這是你給朕選的殿試第二?蘇軾年紀輕輕就敢如此口出狂言!我大周朝堂怕是容不下此等狂悖之徒!”
歐陽修心中一緊,擔心自己極為看好的蘇軾就此要被嘉佑帝嚴懲,他趕忙站起身來,拱手求情道:“蘇軾乃是難得的有才之人!請陛下念在其年少無知,開恩給他一次機會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