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的坊全部建成。
隻是有些坊內還是空地。
等到有人購買入住後,再行安排建造宅院,房屋,商鋪等。
因為核心部分的皇宮和皇城位於北城。
最為繁華的肯定是中央公園瑤池園以北的地段。
南城區域相對會冷清不少。
居住的大多是底層官吏,普通百姓,以及三教九流的社會人士。
為了平衡南北城發展。
宇文衍讓華夏商行的“華夏優選”百貨落地南城。
南城東麵的修正坊,西麵的敦義坊各設一處。
另外。
還在南城建設高端的賽馬道,馬球場,搏擊館等。
並在引水入城的永安渠,清明渠南城段修建了大量的畫舫。
每晚進行舞伎表演,詩會等活動。
吸引北城的商賈,勳貴們前往遊玩,消費。
……
隨著入住新城的人口增長。
京城過年的氣氛也是一年比一年熱鬨。
東行西去,南來北往的廣陌通衢大道上。
隻需一兩文錢的公共馬車川流不息。
人力黃包車在車夫吆喝聲中奔馳。
搬遷新城後。
不論是居住環境,商品名類,購物體驗,出行方式等。
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京城百姓的生活質量直接提升了幾個檔次。
自來水,抽水機,室內茅廁,鐵皮煤爐灶,公共廁所,私家、公共四輪馬車等等。
無一不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
特彆是煤爐灶。
在舊城的時候,就已經推廣開來了。
普及這種燒蜂窩煤的爐灶,降低了生活成本。
同時,也極大減少了柴火的使用量。
對於皇帝提出的“森林植被保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為了節約煤爐灶的成本。
工匠們製作出了用水泥、磚頭糊砌的灶體。
功能效果如出一轍。
替代了相對昂貴的鐵皮,價格更加實惠。
深受百姓喜愛。
街道上。
華夏車行製造的豪華私家四輪馬車,也越來越多。
哪怕是高達萬貫的價格。
預付一半車款,還需等上數月才能拿到車。
依然阻擋不住貴族豪門的狂熱追捧。
華夏車工坊全力提升生產效率,將月產量增加到五百輛。
還是滿足不了當下巨大的市場需求。
當然。
買得起最豪華馬車的畢竟是少數。
定價一兩千貫之間的車型,才是最大的消費價位。
華夏車行還在著手研製千貫以下的車型。
以滿足不同收入人群的購車需求。
在私家四輪馬車一炮而紅的情況下。
車行每年為國庫創收至少千萬貫以上,妥妥的暴利。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遷居入住。
長安新城的常住人口突破八十萬。
相信過不了幾年。
長安就將成為天底下第一個百萬人口的華夏之都。
……
過年和春節期間。
是京城最為繁華,最為熱鬨的時候。
人們置辦年貨,辦喜事,貼春聯,放煙花爆竹。
敲鑼打鼓,吹拉彈唱。
大搞舞龍,舞獅,遊神等民俗活動。
氛圍感直接拉滿,拉滿!
久居長安的胡人,蕃商,在這樣濃厚的華夏文化氣氛感染下。
不自覺地產生了崇拜,向往,認同,學習,融入等一係列理所當然的心理。
這就是華夏文明的底蘊和魅力。
也是宇文衍所希望看到的。
除夕。
子時中一過。
零點的鐘聲敲響。
迎來全新的天元十三年。
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