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軌有兩個兒子。
不過都先他一步離世。
王綏遠乃是嫡子長孫,當下為戶部右侍郎。
看到皇帝來得如此迅速,心下甚是感動。
恭敬地接過天子親筆書寫的挽聯,張貼於靈堂之上。
先行到府的朝中大佬,及其他官員紛紛上前見禮。
對於陛下厚待老國公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顏之儀,樂運也來了。
作為皇帝倚重的近臣,三人私交甚篤。
雖說早已看淡生死,但真到生死離彆之際,還是難抑神情哀傷。
皇帝親自上香,以表哀思。
在此之前,隻有鄖公韋孝寬獲此恩遇。
眾人均以為皇帝上香後很快便會離去。
哪曾想,宇文衍卻是沒有離開的意思。
而是在王軌棺槨一側的八仙桌旁坐了下來。
顏之儀,樂運,王綏遠陪同。
下人奉上香茶,點心,瓜子花生等。
“綏遠,關於舉族遷往倭奴道,族中可有異議?”
“回陛下,一開始有不解,但沒人駁斥祖父決定。”
“犬子和族中數名子弟已於九月離京,先行前往打點一切。”
“兩三年內,應該可以完全遷徙過去……”
王綏遠回稟,言語中似乎還有幾分期待。
“朕已經傳令荊王,以及總管張須陀,刺史尹東臣。”
“他們會為王家安排妥當,無須擔心。”
覆滅倭國後。
在荊王宇文元,張須陀,尹東臣三人的總領下。
吏部任命的各郡縣官員走馬上任,確立地方官府行政架構。
前麵幾年。
主要政事便是遷徙倭國百姓,安置中原移民。
堅持均田製不動搖,給移民分配足量的永業田和口分田。
並在各級官府的支持下,進行開荒墾田,興修水渠、圍堰等水利設施。
同時。
大力開鑿、修繕驛路,修建官民兩用驛棧。
設官辦學堂,推行中原科舉應試製度。
經過考察,將倭奴道治所定在了本州島東南的星漢平原。
幾年時間,一座能夠容納二三十萬人生活的城池拔地而起。
皇帝賜名——周城。
荊王宇文元的王府,總管府,刺史府均設在周城。
如今。
倭人已經儘數遷走,隻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被允許留下。
中原百姓已達三十萬,後繼還將移民數十萬。
幾十年後,有關倭國的痕跡就幾近於無了。
倭國,將成為華夏曆史上諸如夜郎,樓蘭,哀牢這樣的古國名。
“謝陛下!”
“不論在哪,王家子孫定當遵循祖父之誌,為國為民,不負聖望。”
王綏遠萬萬沒想到。
日理萬機的皇帝,竟然為了王家安頓這等瑣事上心操勞。
作為戶部右侍郎,如果一直留在京城的話。
以後擢升為尚書也不是沒可能。
去了倭奴道,就相當於放棄眼前的所有權勢地位。
顯然,王軌對子孫的家教極好,家風也是浩然正氣。
王家去往倭奴道後。
王綏遠將出任刺史府長史,全力輔助尹東臣處理政務。
以後大有可能接任刺史一職。
“老哥哥有你這好大孫,可以笑著去了。”
“綏遠是我們看著長大的,頗有乃翁之風。”
“戒驕戒躁,播灑文明,守護國土,功績永傳……”
“謝兩位國公爺,後生晚輩謹記於心。”
顏之儀和樂運也對王綏遠讚賞有加。
“你去接待賓客吧。”
“朕和兩位老國公在此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