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經曆過秦末亂世,也實打實地實踐了一把複立諸侯王、將他們變作自己的黨羽、讓他們聽從自己的話、用道德感召他們的劉邦,對於張耳和陳餘的建議則更是深有體會。
彆的不說,張耳在後期可是投奔到了他這裡,還受封了諸侯王呢。
隻不過,後來張耳和陳餘這兩名刎頸之交,可是實打實的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刎頸之交”,不得不讓人唏噓幾句人心易變。
——當然,劉邦對此毫不唏噓,他隻不過對張耳此人的心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判斷。
此時回看陳餘和張耳當初對陳勝的建議,劉邦還真有幾分代入之感:“乃公確實是一個很講究道德的人啊。”
不然,如何能夠以德服人呢?
【在這一次建議未被采納後,陳餘又提出了一個建議:大王您如今已經派兵西進,要攻破函穀關,這也是如今的首要任務,但是這樣一來就來不及收複北麵的那些地區了。】
【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我曾經遊曆趙國,對於那裡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都很熟悉,大王不若派遣一支軍隊,北上趙國,奪取土地。】
【秦二世元年八月,張耳和陳餘隨武臣,帶三千人進攻趙地,並且成功攻破邯鄲。】
【武臣所部先是從白馬津強渡黃河,又一路連克數十座城池——而之所以能夠以這麼少的兵力獲得這麼大的戰果,依舊和當時各地的情況有關,同時,陳餘和張耳等人的遊說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他們向各地的豪傑遊說,“這些年來秦朝的政令使得天下民不聊生,民力財力都已枯竭,天下的百姓都不得安寧。如今陳王舉旗為天下倡,方圓千裡,沒有不為此響應的,人人都鬥誌旺盛,殺掉那些迫害他們的縣令縣丞、郡守郡丞;
而如今陳王稱王,派兵西進,凡是豪傑都應當趁此機會成就王侯大業,這樣好的時機如何能夠錯過?”】
【在陳餘等人的儘力遊說下,十餘座城池直接歸降,並且加入武臣的大軍,使得兵力直接從三千擴張到數萬人,武臣也在此時被推舉為了“武信君”。】
【隨後,正準備繼續進攻的武臣軍遇到了一個人——蒯通。】
【蒯通,本名徹,後因避諱漢武帝之名而被改為通。此人一直活躍在秦末漢初的政治舞台之上,比之張耳,他活著的時間要更長。】
【說起來。還是武臣先找到的蒯通,他想要讓蒯通占卜一下自己的吉凶。】
【但是蒯通卻並不是,或者說並不僅僅是一個占卜吉凶之人,他的本職,是一名縱橫家。】
【說到縱橫家,對春秋戰國時期有些了解的朋友們就能明白蒯通的大致形象了;但更關鍵的是,蒯通的縱橫之法,乃傾危與陰謀。】
各地豪傑乃至郡守縣令,在麵對有人公然舉起反旗的反應,大秦的所有人都其實早有預料。
雖然春秋戰國沒有這種舉起反旗的事情,但是這種出現了一個苗頭然後其他所有人都跟隨的事情,可不在少數。
所以,不論是陳勝接連獲勝最終入主陳縣,還是周文突破函穀關深入戲水,亦或者是武臣三千兵力便連下十餘座城池,他們都還算是接受良好——不對,周文突破函穀關,還是讓人有些接受不能。
畢竟,秦末——這個詞都讓人心痛——眼見是大勢所趨,他們還不如先接受這個可能,然後仔細研究該如何避免這樣的糟糕結局。
“縱橫家,”王綰搖頭,還是走傾危與陰謀之法的縱橫家……攤上這麼一個人物,天下的混亂隻怕能夠加劇幾分,隻要這個叫做蒯通的人不被儘快乾掉。
而看樣子,這人活著的時間還不算短,至少還撐到了下一個朝代的初期階段——說起來,這種人在天下初定的階段,真的能夠安心放下自己的縱橫之術,不去攪風攪雨嗎?
其他人也與王綰相同,在知道這個蒯通是縱橫家之後,他們就對蒯通接下來會做什麼、又能有怎樣的成果有所判斷了。
以及……下一個,啊,下一個朝代,原來叫做“漢”嗎?
後世朝代之中,對於蒯通的評價並不怎麼好。
不論是如漢唐,亦或是明清,包括南北朝時期,對於蒯通的評價都基本一致——幸遇劉邦,不然便將如酈食其(liyiji)一般身死;以及,以口舌縱橫傾覆,乃狂徒惡習。
而蒯通後人活躍的東漢末年,蒯越等人便不免遭到了他人的注視。
但是縱然如此,蒯越等人依舊神情淡然,並不因此而有所動容——先祖蒯通能夠縱橫四方,引動風雲,最終平安抽身,那明明彰顯了先祖的出色才能才是。
至於說傾危與陰謀之術不夠光明,那又如何?在如今天下,正需要任何能夠博得天下的手段。
【蒯通收到武臣的請求之後,便轉身去找了範陽縣縣令徐公——不是那個鄒忌比美的徐公哈。】
【一見到徐公,蒯通當即就道:因為您將要死了,所以我來為您吊唁;但是,我也要恭喜您,因為見到了我而獲得了一條生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