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正常情況,這種發現內政不足以支撐龐大軍隊——不論是士兵來源還是財政問題,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裁軍,收縮,但唐朝不願意,他們依舊要維持軍隊規模,但是這個軍隊規模太過龐大,甚至讓中央朝廷把大量權力和責任讓渡到了地方……
嬴政確實搞不明白唐朝日常到底維持著多少軍隊。
畢竟,這種權力下放地方,那不就是在等著有人造反嗎?!
即便沒有這個安,安祿山,那也遲早會有其他人——這種權力在手,即使當時不動心,不變心,甚至這一代的官員都不動搖,但是下一代的人呢?後來者呢?
嬴政還很清楚另一點:習慣具有非常可怕的力量。
如果這些地方上的人都習慣了地方的權力和責任,那他們對中央朝廷又能有幾分忠心?
到時候,他們即便發動叛亂,都不會有任何的道義和心理上的負擔——對於他們而言,和中央朝廷不一樣,不是很正常嗎?
之所以他一直堅持郡縣製而非延續分封製,其實也有這方麵的考慮,嬴政本人想要讓這些百姓都習慣“大一統”的日子。
可是唐朝吧……
安祿山手裡麵究竟怎麼能夠做到掌握唐朝的十五萬精兵的?!
十五萬!這根本不是什麼小數目!更不要說是這些還基本上都是精兵,而非湊人數、遇到戰爭可能就直接四散而逃的烏合之眾。
這樣龐大的精銳兵力,到底是怎麼掌握到了一個地方大臣手中的?
軍權這種東西,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不管是皇帝、將領、攝政等等,都會本能地想要握在手中,即便那個皇帝甚至可能沒有經過正規的繼承人教育。
最容易讓皇帝產生忌憚之情,或者進行種種試探的,也是領兵的將領。
所以,這個唐玄宗——腦子究竟是怎麼想的?
有了安祿山掌握十五萬精兵,後來的唐朝能夠出現藩鎮割據這種問題,完全不奇怪,因為這就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這同樣是讓嬴政為之驚歎的地方——在藩鎮割據的同時,唐朝竟然還能出現宦官專權的問題……這可真是……少見。
當然,既然宦官專權了,那也很容易出現朋黨。
大臣們自己各種原因結成的朋黨暫且不提,單單有宦官專權,就肯定會出現支持依附宦官為其黨羽的,以及反對宦官專權的兩派。
唐朝,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王朝啊。
嬴政不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
所以,這就是這個在位期間爆發安史之亂、又有“開元盛世”的皇帝,最終的廟號被確定為“玄”這麼一個完全沒有見過的廟號的原因嗎?
玄之又玄啊,確實非常人所能理解。
楊堅越看唐朝的混亂和問題,就越覺得心塞。
——彆誤會,他當然不是為了唐朝走到這一步而感到難受,也不是為了百姓們麵對這種水深火熱的境況而難受,他是由此又想到了大隋。
楊堅這個時候再度升起了把楊廣抽一頓的衝動。
你看看!你看看那個唐朝!
都搞成這幅鬼樣子了!先是土地製度崩潰,大量的百姓漸漸開始流離失所,或者變成了佃戶;然後朝廷收上來的賦稅也減少,甚至支撐不起軍餉等開支;接著兵役製度也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