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物理,萬物之理嗎?”有文士撫摸著自己的胡須,思考道。
《莊子》有雲:“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後半句話便可以簡化為“物理”;且,三國時期,也有一個叫做楊泉的吳國人寫過一本書,叫做《物理論》,其中內容就是楊泉本人對天地的認知。
而這同樣也可以說是“萬物之理”的內容,畢竟,天地,如何不能視作為萬物的一部分呢?
而這個評論裡麵,雖然不明白那個“熵增”到底是什麼意思,但至少他能夠明白,這個“熵增”是和宇宙有關——這同樣也可以視作是萬物之一。
後麵的另一個物理的內容,地球有地心引力,從而讓人能夠站在地球上……
他左看右看,都覺得,這段話好像是在說天地的構造,而且,是一個球體。
不是天圓地方,而是球體!
想到這裡的時候,這個文士隻感覺自己的觀念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他倒並不是天圓地方的蓋天說的狂熱支持者,但是,他也確實不是“渾天如雞子”的渾天說的支持者。
事實上,他對兩種說法都抱有一定的疑慮,總覺得有些地方說不通,兩方都說不通。
但,如果這上麵的內容是真實可靠的,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那豈不是說,還是渾天說更加正確?
雖然渾天說裡麵也有很多說不清楚的地方,但是,至少他們是認為“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的,也就是認為是個球體,比天圓地方好多了。
而如果引入這段評論中的內容的話,那就是說,在地是個球體,叫做地球的前提下,人之所以能夠雙腳站在地麵上,而不是雙腳離地,是因為地球有一個叫做“地心引力”的東西,把人給牢牢吸附在了地麵上?
引,開弓也,但也有相互牽拉、延長之意,所以,這個引力,就是地球裡麵有一種力,把人都拉住了?
不,不隻是把人拉住了,還把萬事萬物都給拉住了?
若果真如此,那確實是能夠解釋天底下的很多事情了,比如,人為什麼會站在地上而不是飛起來;比如,為什麼東西也好、樹葉之類的也罷,一旦沒有人拿著、不長在樹枝上之後,就會往地上落;比如……
但是為什麼,鳥能夠飛起來呢?它們為什麼可以不一直停留在地麵上呢?
楊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本來就對各種宗教或者哲學之類的比較感興趣,因此,對於這上麵後半段的內容也很有興趣——特彆是涉及到宇宙的那個說法。
物理學不物理學的,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果那個“熵增”說法確實可靠,從有序走向無序的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就像是東西用的時間長了一定會磨損一樣,宇宙最終也一定會走向無序和混亂……
那不就是說,王朝也是這樣的道理?
即便已經儘量維係了,即便已經儘量想要讓百姓們安安分分不要造反,但是終究還是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總有一天要走向覆滅?
好吧,這個道理其實他心裡麵早就清楚了。
人終有一死,王朝,至今也沒有見過不滅的王朝。
不過,當被人從各個角度,甚至都從物理角度,來證明這個道理,來提醒他這個皇帝,楊堅還是感覺有幾分複雜。
唉……
朱元璋眉頭一跳,“萬曆”這個應當是年號的詞,而這又是大明時期,所以,這又是一個大明的皇帝在位期間蹦出來的教派。
教派這種東西,不是不能存在,但按照朱元璋的設想,就應該統統都在朝廷的控製下才行。
這個敬奉混元老祖的混元教,又在官府備案,被官府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