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重要問題:不論是起家之地,還是後來的核心控製區域,為什麼不叫“龍興之地”?為什麼不叫做諸如“太祖皇帝曾經的興盛之地”之類的名字,而是依舊要以什麼見鬼的“革命根據地”為名???
這不應該!這不合理!
就算是像他朱元璋這樣,確確實實是從最普通的農人起家,也曾經是切切實實的農民起義軍之一,那在他建立大明之後,也根本不會用什麼“革命根據地”的名字去稱呼他的起家之地、他的重要控製區域!
再聯想到之前許多個故事裡麵,以及評論裡麵,那話裡話外對造反的正麵態度……
朱元璋隻覺得頭暈目眩。
這是真的嗎?這可能是真的嗎?這怎麼可能是真的?
如果,如果是真的,如果他們真的鼓勵造反——那他們又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管理百姓,如何穩固統治?
【馬守應和賀一龍、賀錦等部會合後,從崇禎十年開始,就主要在大彆山區、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活動,夏季在山中休整,秋日主動出擊,同時充分利用山區地形避開朝廷主力軍隊的追擊和圍攻。】
【同時,他們把和百姓的關係打的很好,當地百姓大都支持他們,“星卜市販之流多為所用”,百姓們收到消息就主動給他們報信,在江淮一帶甚至出現了“賊為主,兵反為客”的局麵,因此明朝朝廷大多是處於敗局。】
【另有馬守應本人的軍事才能、足智多謀,因此起義軍在確定朝廷軍隊的動靜虛實之後,總能以最好的方法應對,敵軍多則逃、少則戰,還總能夠不讓朝廷軍隊追上,又能突然冒出來主動攻擊……】
【哦,有點眼熟,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馬守應還成功率部占領過和州、江浦等地,應天府甚至都在起義軍的眼前,因此,明朝朝廷一度沿江戒嚴,四處告警,統治秩序崩潰,不少地方官吏和將領甚至和起義軍“有無貿易,酒食交歡”……為此,不少官員被罷官。】
【當然,這些罷官也沒有什麼作用,因為起義軍就在那裡,而明朝朝廷對此束手無策。】
【在農民起義整體處於低潮的幾年之中,回革五營撐起了起義軍的大半江山,並且,也為日後起義的爆發做了充分的準備。】
有大彆山周邊地區的官員們倒吸一口涼氣。
比起那些根本不在這邊的官員、根本不清楚大彆山的大體情況的人,他們對於如馬守應這樣率軍駐紮在大彆山內部的情況更加可怕,也更加能夠理解當時明朝官員和軍隊所麵臨的崩潰境地。
——大彆山,這可是大彆山!
這群起義軍跑到了大彆山裡麵,而且還真的熟悉了大彆山內部的各種情況和道路……朝廷軍隊怎麼可能是對手!朝廷軍隊怎麼可能在大彆山上把他們抓住殲滅!朝廷軍隊又怎麼可能在不提前把他們包圍堵住、讓他們跑到大彆山範圍內的時候再抓住他們!
那可是大彆山啊!
按這上麵的話,是蔓延了三個省份,這樣廣的占地麵積,這樣龐大的山脈,不熟悉的人怎麼可能在其中抓住一群對這裡非常熟悉的人?甚至,可能是提前都已經設好各種陷阱、做好各種防禦措施的山脈。
同時,這裡還是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從大彆山往東看,那就是明朝的那個應天府——隻要能夠控製大彆山,就可以居高臨下威脅這座城池。所以,明朝應天府受到了嚴重威脅,也因此,明朝朝廷不得不沿江戒嚴。
這完全就是必然的結果……誰讓大彆山在人家手裡麵了呢?
這樣至關重要的戰略要衝,其實就應該牢牢控製在自己手裡麵……不過大彆山太過廣闊,控製起來其實確實是一個難點,明朝都到了末年,丟了這個地方也不奇怪。
況且,大彆山內部的地形也非常複雜,山脈崎嶇,山高林密,那真的是有人往裡頭一躲,走旁邊過都未必能發現!
一個官員心有戚戚地回想起來,自己有一次出於職責也出於興趣,就往大彆山的邊緣地區去了一趟……當時那個情況……他真的是一點都不想回想起來。
那種情況下,這些起義軍能夠躲開朝廷大部隊,抓著小隊伍打,又不讓朝廷軍隊找著……太正常了。
反正最後明朝地方官府和軍隊拿馬守應他們沒辦法,或許在那些朝廷裡麵的人眼中很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諒,在皇帝眼中可能也是如此,但是在他這樣的周邊官員眼中——這不就是必然的事情嗎?
所以,接下來這些官員和將領們開始放棄作戰,或者減少作戰,轉而和這些起義軍開始做起生意來……那也實屬正常。
沒辦法啊!
打又打不過,跑又不可能跑……那倒不如開始做生意,做交易,還能換來一個比較安穩的周邊環境,到時候政績也好看點。
要是真的開打然後一水的敗績,那報上去貶官都是好的,就怕直接被下了大獄,可太虧也太冤枉了。
更不要說,這些起義軍竟然還拉到了那些普通百姓的支持——通風報信不說,就怕那些普通百姓什麼時候也配合起義軍給官員下套子挖大坑……
喜歡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