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搖頭,都起義了還管這麼多乾什麼?
既然走到了這條路上,那就應該堅定信念——我就是對的!我就是正確的!我所做的事情就是順應天命!
如果自己開始糾結自己的做法的正當性,那就可以說是已經廢了。
當然,張獻忠大約也不是真的多麼糾結,真要糾結的話早就糾結去了,他還能一路發展壯大到現在?
如今有這樣的想法,估計也不過是遭遇挫折、眼看著好像明朝朝廷又占據了上風之後,冒出來的一些念頭罷了。
真要讓張獻忠覺得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那大約也很難了。
當然,比起張獻忠的事情,明朝朝廷的情況才更加離譜。
“張獻忠這種情況竟然還不是個例……”他原先還是把明朝朝廷的情況想的太樂觀了,竟然會覺得張獻忠這樣說是投降、但是不解散軍隊也不分散開來還不放棄自己的領導權的情況,應該隻是個例。
現在看來,根本不是如此。
明朝朝廷裡麵上上下下那些人的腦子裡麵到底是怎麼想的?這樣的投降就能算是投降?如果說隻有張獻忠一個個例,作為招牌,展示朝廷的心胸和歸降後的待遇,鼓勵更多的起義軍投降,那也就罷了,但是這種情況竟然不止一個……
正常情況下,正經的投降,其實就該是那第二種情況。
雖然從起義軍的視角看,這種就是徹徹底底的背叛,是徹徹底底的脫離,但是從朝廷的角度,這才是正兒八經的投降,也是真正有效的招降。
招降招撫,如果不解散軍隊,解甲歸田,這些軍隊依舊存在,還依舊在原本的首領的控製下,那這算什麼有效招降?
就算是要招降過來,讓這支隊伍為朝廷效力作戰,那也不是這樣的做法。
這是生怕這些原本的起義軍不能降而複叛,且還是完完整整戰鬥力不俗的降而複叛?
劉邦搖頭。
他同樣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明朝各層官府、包括中央朝廷的崩潰癱瘓情況,可能比他想的更嚴重,進展速度更快。
而導致如此的原因……多年積攢的弊病太多了。
話說回來,之前那不是有張居正推行改革麼,後來這個新法的情況究竟如何?
張居正,張居正本人的結局恐怕不如何,這一點劉邦可以肯定,因為他本人的權力,也因為他推行改革,所以,他的結局、甚至他的家族的結局,都不會太好。
但是他推行的改革呢?
秦惠文王殺商鞅,但是不改商鞅之法;他參與了秦末的起義,但也繼承了大量秦製;那明朝這個變法呢?
確實提過張居正之後新法就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但是衰退的速度到底是怎麼樣?
正常情況下,當然應該是張居正之後慢慢被侵蝕,直到最終什麼也不剩。可是現在,劉徹突然對這個推論有點懷疑。按照明朝末年各層官府的崩潰情況、軍製崩潰情況、乃至土地兼並情況……難道——是張居正完了之後就直接全廢了?
幾乎沒有什麼過程的,近乎立刻的全廢?
那,朱翊鈞這個皇帝又到底是什麼情況?
劉邦扒拉扒拉大漢的一群皇帝,都覺得沒幾個這樣的人物。
明朝,明朝這個皇帝情況……
【而另一個起義軍的重要力量,以馬守應為首的回革五營則是另一種情況。】
【在高迎祥死後,馬守應就聯合賀一龍等回革五營剩餘幾部、張獻忠和羅汝才等,被推舉為新一任盟主——在此之前,他在起義軍中備受信賴,被奉為“謀主”,因為他非常靈活多變,擅長以智誘敵勝敵或者反敗為勝,因此,他深受起義軍其他人員的信任、很有軍事才能、擁有豐富作戰經驗,在明朝朝廷眼中,他屬於是“反複狙詐,怙惡不悛”。】
【早在崇禎八年的時候,馬守應率部對上了左良玉,馬守應不斷誘敵深入、激怒左良玉,最終直接把左良玉團團包圍,一度讓左良玉徹底陷入絕望、甚至自殺,最終左良玉自殺未遂後,才帶著殘部狼狽逃走。】
【而在如今,農民起義的形式整體陷入低潮,起義軍或是避戰隱藏、或是偽作投降、或是真正歸降,馬守應和他所率領的回革五營卻並非如此。】
【馬守應帶著自己的部眾從豫西南地區南下,沿著長江抵達了湖北東部,進入了大彆山中——沒錯,就是大彆山,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地方……不過這不是日後的鄂豫皖邊區大彆山革命根據地,也不是挺進大彆山,而是明末回革五營的大彆山區鬥爭。】
“大彆山……”朱元璋喃喃道。
大彆山這個地方,他當然知道。他的家鄉在鳳陽,而大彆山——距離鳳陽雖然不近,但是也並不遙遠。
甚至,他後來領兵征戰,雖然沒有深入到大彆山山脈之中,但也經過過大彆山。誰讓這座山脈就橫亙在鄂豫皖的交界處呢?雖然大明這個時候並不叫做鄂豫皖。
不過,後世竟然把這些地方分成了三個省份?
朱元璋不由自主地被這件事情牽動了一部分注意力——省界的劃分,一向都有講究,不同的人講究不一樣,不同的朝廷講究不一樣,那麼後世那個朝廷這麼劃分的講究又是什麼?
分成三個地方,那至少是有一個效果:大彆山不能為一地所有,其溝通三省,既能用作特殊的交通渠道,但是也能夠讓其他省份從此進入……?
還有什麼鄂豫皖邊區大彆山革命根據地……朱元璋的太陽穴跳了又跳,這個地名,總讓他有種不太好的感覺。
革命根據地——這名字,一聽就和這些民變賊寇有關係,當然,如果不涉及大明,他也不是不能稱之為一句農民起義。但總歸,肯定脫不了這個大方向。
鄂豫皖邊區大彆山革命根據地,不用說,就是把鄂豫皖劃成一個大區域,這個大區域的這什麼農民起義的根據地、核心就在這個大彆山區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隻有這一個地方,那何必專門來一個“鄂豫皖邊區大彆山革命根據地”?隻要稱之為“革命根據地”就可以了。
所以,隻能是這所謂的農民起義擁有的根據地不止一個,所以,才要劃分大區域,然後每一個大區域至少有一個根據地——這鄂豫皖隻是大區域中的一個,大彆山也隻是眾多革命根據地中的其中一個。
喜歡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