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堂之上,李世民神色平和,向魏征詢問科舉之事。
“魏愛卿,昨日你言今日可呈上科舉詳細製度,緣何今日未見呈上?”
魏征聞言拱手施禮。
“陛下,科舉製度之事,臣等已大體完成。隻是昨日突發變故,經反複斟酌,發覺其中尚有一些細節需精心打磨完善。懇請陛下寬限三日,三日後定當呈上。”
李世民微微點頭,溫聲關懷。
“嗯,魏愛卿為朝廷之事操勞,辛苦了,還需多多注意身體。”
言畢,望向戴胄。
“玄胤啊。”
“臣在。”
李世民滿臉關切。
“愛卿,這幾日你著實辛苦,既要協助魏愛卿撰寫科舉製度,又要操心關中災民安置之事。朕深知你肩上擔子之重,多多注意身子,莫要過度操勞。”
戴胄拱手施禮,將懷裡的奏折呈上。
“陛下,這是此次賑災相關奏折。關中災民現已安置妥當,如今糧價已降至七十文,麩糠陳糧僅售二十文。太義倉和濟民倉依照以工代賑之法發放賑災糧,如今災民皆有營生可做。待熬過冬天,便可為他們安排田地,讓其從事農業生產。。”
李世民一邊仔細翻閱奏折,一邊關切詢問。
“此次災情,傷亡情況如何?”
戴胄神情肅穆,如實回稟。
“凍死餓死之人,約四千有餘,多為年老體弱者,凍傷凍殘者達一萬餘人。對於死者,臣等已妥善安葬,殘者則予以收容。臣將收容的老弱病殘之人,以合同吏薪的方式,編成社伍,分布於周邊縣城各地,安排他們負責街道衛生等事務,其營生以地方官田產出為供,足以贍養殘生。”
李世民看著奏折中詳儘的處理方法,頻頻點頭,合上奏折後,龍顏大悅,讚道。
“以工代賑,殘弱收編,國田供養,此三策堪稱曆史之典範,戴愛卿此次賑災立下大功,大唐有你,實乃萬幸。”
戴胄謙遜地拱手。
“陛下謬讚。關中賑災能如此順利,一是陛下治理聖明,為臣等指明方向,二是此次百官上下齊心,通力協作,三是有賢良之士獻策助力。僅憑臣一人之力,萬難將賑災之事辦好。”
李世民微微蹙眉
“賢良獻策?是何人所獻良策?”
"乃涇陽縣縣令周啟文,他獻上以工代賑之策、降糧價之策、收殘弱安置之策、社區安保之策以及國田養老之策。”
李世民低頭思考,手指來龍案上來回點撥,他想起來了,玄武門事件之時,李承乾曾經跟他拿了十張任命文書,其中就有個叫周啟文的,他的任命文書是他親自蓋的印綬。
“此人朕知曉,是朕親自任命其代理涇陽縣令一職。此前劉正之事,他隻是暫代此職。如今涇陽縣治理得如此之好,那就讓他繼續擔任涇陽縣縣令一職。”
“原來是陛下親選之人,陛下聖明,慧眼如炬,能識賢明。臣初啟賑災之事時,麵對高價糧食和百萬災民,實是束手無策。關中地區忽然湧入大量糧商,皆是售賣麩糠陳糧的小商小販,不過三日,關中的糧價就從兩百文降至七十文。不久後,臣便收到涇陽縣縣令的信件,信中詳述了賑災之法。”
朝堂新進官員很多人是不知曉如何賑災的,總覺得米價越低越好,若是平時當然是越低越好,但在災區卻不能這樣。
朝堂之上,新進官員大多不知曉如何賑災,總認為米價越低越好。誠然,若在平時,米價低自是好事,但在災區卻不能一概而論。朝廷施粥時不放整米,乃是為防止災民免費得米後高價售賣,借機賺取國難財,一旦有人開此先例,必然會引發更多治安問題。
所以,朝廷一般以米粥形式賑災,米粥不易保存,是即時消耗品,災民到手即刻食用,不會引來有心之人覬覦。而且米粥不會因暴食而引發腸胃問題,既能保住百姓性命,又能降低犯罪率,還能體現朝廷仁政,實乃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