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華夏人一生都在做閱讀理解呢?】
【之前有一位很出名的作家出了一本新書叫做,賣血記。】
【而這本書的封麵部分是三隻倒放的暖水瓶,於是就有人提問為什麼這位作家要用這張圖當封麵。】
【而給出的標準答案是:暖水瓶倒掛體現著時代的不易和小人物的無奈,暗示了主角在艱難的生活中努力掙紮、堅持的精神。】
【同時暖水瓶也被看做家庭溫暖的象征,儘管生活艱辛,主角依舊為了家庭而努力,展現了他對家庭的責任和愛。】
“有沒有讀書人出來解釋解釋,這麼解讀對嗎?”
“沒看過這本書,所以不好說啊!”
“那暖水瓶象征家庭倒是有點意思,可是社會的黑暗就有點強行了吧?”
“咱老漢反正是啥都沒看出來,就三個倒掛著的瓶子能有啥意思?”
“就是就是,這些讀書人就是愛過度解讀。”
看到三個暖水瓶都能被解讀出這麼多意思,一些沒讀過書的古人都覺得不得不可思議,那不就是三個瓶子嗎,哪來的那麼多意思?
【而最後這件事情也被作者知道了。】
【麵對大家的疑問作者給出了答複:之所以要放三個倒掛的暖水瓶,是因為在下麵的話,下麵的位置是要放腰封的,那你的作品大家就看不到。】
【這個答案一出,直接就把網友給整不會了,要是答案這麼簡單的話那他們的閱讀理解不就白做了?】
【於是氣急敗壞的網友們在評論區紛紛吐槽:作者根本就沒有讀懂這本書;如果作者去高考,那一定會得0分等等。】
“沒毛病啊,這道題的解法怎麼會如此樸實無華呢?”
“不應該是通過對什麼東西的描寫、體現了什麼樣的感情、表達作者對什麼無限的情感之類的嗎?”
看到網友的吐槽劉宇也表示十分讚同,這道題絕對不能這麼簡單,雨華去高考絕對要得0分。
而各個時空的古人看到這副場景一個個也是有些無語。
好家夥,人家作者都出來說了沒什麼意思,就單純是一個排版的問題。
你們這些讀者還堵著不放了,還非得整出點意思來不成嗎?
【無獨有偶,這樣的例子還不止一個。】
【比如另一篇被節選到試卷裡的文章,在文章裡有一句話是說在田地裡有一個稻草人。】
【於是就提問這個稻草人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作者原本的意思是沒有意思,因為在田地裡有稻草人不是很是很正常嗎,作者隨手就寫了進去。】
【可是出題者給出的答案是,代表了作者的父親,體現了作者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然而這件事被做原作者知道了,氣的直接在網上發帖怒罵:你爸才是稻草人,你全家都是稻草人!】
“說得好,一個狗屁稻草人能表達出什麼心情?”
“按咱的意思,這幫子讀書人就自作多情的很,一會這個意思一會那個意思的,哪來那麼多狗屁意思!”
大明,朱元璋也是跟著吐槽了起來。
他想起了自己當時努力補習文化時的場景,當時就覺得這些東西根本就沒什麼意思,不過當時覺得是自己文化太低,悟性不夠才沒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