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33頁。我們這一科講到庚二,決通疑滯。這個地方有一段的問答。
阿難尊者的提問是說,我們整個修行的主導者是我們一念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所有的拜佛、念佛、持戒、修善的功德是往哪一個方向走,是那一念心來主導的,不是法門在主導的。好,我們的目標很清楚,是要成佛,所謂的菩提涅盤乃至於大圓鏡智。這個果地的功德,每一個功德都是常住不壞,都是不生不滅。我們的目標是不生滅的,但是我們的因地是在六根中修學,那六根到底是生滅還是不生滅呢?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一個不生滅的果地,那我們的因地也應該不生滅才對呀。那我們就正式看,阿難尊者他提出的質疑,“疑因斷滅”。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佛陀您一再地提醒我們,在整個斷惡修善、返妄歸真的過程中,要以六根門頭來當所觀境,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啊!假若這個六根,包括見聞嗅嘗覺知這個見精的六根的功能,比方說眼根的見,離開了明暗就沒有自體,耳根離開了動靜也就沒有聞的自體,鼻根離開了通塞也沒有嗅的自體。也就是說,整個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是隨外境而生滅的,本質就是一個生滅心嘛。比方說前麵說的這個一念心,第六意識的分彆心,離開了五塵落謝的法塵的影像,也是本無所有啊。那麼世尊您老人家怎麼會把這種離開外在塵相本來就沒有自體的、這種終究要斷滅的修因,來追求這個大乘的七常住果呢?這個是不合理的啊!我們的因地是生滅變化的,但是卻要去追求一個不生不滅的果報,這個地方會有“自教相違”。我們看下一段就知道。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這以下就正式提出阿難尊者心中的質疑。說,世尊!假設離開了這個明暗的外在的塵相,我們這個能見的功能就畢竟空了。你看,一定有明相暗相,我們的見才能夠產生了彆的作用。就如同這個前五塵的落謝影像的法塵的作用,如果是沒有,那麼第六意識的了彆功能就消失了。所以經過我一進一退如此輾轉微細地去推度、去尋求,我本來就沒有這一念真實的心以及它相應的心所。沒有真實,意思就是說,它因為離塵無體,隨境生滅,所以它沒有真實性。
既然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都是隨外境而生滅,都不真實,而我們修行卻又在六根中用功,那這樣有個問題,“將誰立因,求無上覺?”那麼將以什麼為不生滅的真因,而求果上的不生滅之覺性之果呢?而如來世尊您在前麵的十番顯見當中一再提到,身為一個見性有四種功德,它是湛然不動的,它是精純不雜的,它是周遍圓滿的,它是常住不滅的。那麼我們正是以見性這種湛精圓常四種功德來當作整個修行的真實的因才對呀。假設我們依止六根的生滅相來修學,那豈不是“違越誠言”?前麵的經文跟後麵的經文相違背,整部經變成戲論,那麼佛陀又怎麼稱為一個真實語者呢?
所以阿難尊者最後“求佛開示”:
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希望慈悲的佛陀能夠開導我心中的蒙昧跟我心中的執著。
當然,這一段疑問會牽涉到後麵的回答。我們把阿難尊者的疑問提出來:修行在六根中用功,而六根正是一個生滅相,那你怎麼依止生滅的因能夠追求不生滅的果報?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其實阿難尊者本身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蕅益大師對於這一段的注解說,阿難尊者的盲點在哪裡呢?阿難尊者他隻知道六根的作用是生滅的,而不知道六根的體性是不生不滅的,見性、聞性乃至於知性是不生不滅的。你看到六根的表層作用是生滅的,但它的體是不生滅的。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六根到底是生滅還是不生滅?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不一定!這六根是很妙,如果跟六塵在一起,它就變成生滅;六根如果回光返照,跟真如本性在一起,它就變成不生滅。就是向內跟向外。當六根向外活動的時候,它就變成生滅,你永遠不可能成佛,你一輩子都不可能成佛,因為你那個生滅的因不可能成就不生滅的果,就像你用沙煮一輩子,還是沙。所以,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緣,是不可能成佛的,因為你沒有種下一個成佛的真因。但是,當你的六根開始回光返照的時候,它又變成不生滅。所以這六根是很妙的,內外的本質不同,攀緣六塵的時候變成生滅,回光返照變成不生滅。
所以這個地方,阿難尊者隻知其一,他隻知道六根向外攀緣變成生滅,他不知道當六根回光返照的時候又變成不生滅。所以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