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後世大明王朝的督察院,與大唐的禦史台中的察院相差不多。”
察院負責: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
此時唐太宗李世民,考慮的是,大唐王朝的朝廷製度與大明王朝時期的朝廷製度,是有明顯的不同的。
因為,大明王朝沒有藩鎮與藩將製度。
並且,唐太宗李世民也看出來了,大唐王朝的武將地位,要比大明王朝時期的更高。
若是大唐王朝,也使用這張居正的考成法的話,最起碼要進行過一次優化之後才可以推行。
畢竟大唐王朝的情況是與後世大明王朝的情況是不同的。
在第三期天道盤點中,大唐王朝在後世所發生的安祿山叛亂,就是因為藩鎮的藩將權力過大導致。
以至於大唐王朝在安祿山叛亂過後,就一直存在一個需要削藩的問題。
所以大唐王朝,要不要啟用張居正的考成法,那也是在大唐王朝解決了後世藩鎮藩將權力過大的問題之後,才會去考慮了。
大漢武帝界。
二十五歲的漢武帝劉徹:“大漢王朝並沒有後世大明時代的都察院,但大漢王朝的禦史大夫,主要職責也是監察百官和輔助丞相處理政務。”
“後世的大明王朝,沒有宰相之職,似乎朝廷中也沒有人是三公之職。”
“若是大漢王朝,想要使用張居正的考成法,那就相當於將禦史大夫監察百官的職能,給獨立出來,成立一個新的,隻需要對皇帝負責的官職部門。”
不管是內閣製度,還是考成法,都讓漢武帝劉徹動心。
而最讓漢武帝動心的,就是後世大明王朝的都察院,這一個隻需要到對皇帝負責的部門官職了。
都察院的官員,在各地巡視,就代表著皇帝的眼睛在巡視。
雖說都察院的撫按,在後世大明王朝之中僅是一個七品的官員。
按品級看,這七品官員,似乎不算多大的官員。
但是它擁有監察權,這可是實權,更重要的是,它是代表著皇權的,這就足以讓眾多皇帝們都心動了。
大漢王朝,宰相一職,那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宰相的好壞,有沒有異心與私心,在很多時候,真的隻能看人品。
有了一個隻對皇帝負責,並且負責監察百官,以及能製衡宰相的官職製度,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情
大秦始皇界。
秦始皇嬴政:“後世的大明王朝,是因為貪汙腐敗嚴重而亡的,那就不能代表,其它王朝時代。”
“以及在這一世時裡的大秦帝國的時代,就沒有貪汙腐敗的情況出現。”
“這個張居正發明的考成法,似乎一直被後世人所使用,那就說明這個考成法是有可取之處的。”
“在華夏千古中,好的朝廷製度,大秦帝國時代為什麼不能使用?”
“還有,這個隻需要對皇帝負責的都察院,也一樣可以進行考慮與研究的。”
此時的諸天萬界下,無數帝王都在根據自身所處的時代,開始考慮起,在他們統治的時代下,考成法與都察院,能不能適合的問題了。
畢竟,貪汙腐敗,在華夏千古的曆史之中,是每一個王朝都存在的問題,隻是它們的問題,可能沒有大明王朝那麼嚴重罷了。
但不能說明,他們所在的王朝帝國時代下,就沒有貪汙腐敗。
都察院,是代皇帝監管朝廷百官,而考成法不僅能監管整個朝廷百官,又能監管起都察院。
除非都察院與朝廷百官沆瀣一氣,狼狽為奸,一同欺瞞皇帝,才能對考成法的賬簿做假。
華夏千古曆史中,除了大明王朝與大清王朝有內閣製度之外,其它王朝時候都沒有內閣這一個製度的。
那麼其它王朝在使用考成法時,隻需要將屬於內閣的賬簿,直接交由給皇帝保存,那朝廷的所有官員,以及都察院,就無法做假與欺瞞皇帝天子了?
【張居正將考成法的第一年度的總秦疏,呈給兩官太後之後。】
【在朝會上,都察院的左右都禦史(正二品),以及都察院,能進入朝會的所有禦史,都遭到了兩宮太後的怒罵與質問。】
【就是在這一次朝會上,大明王朝的眾多高級官員看清楚了,張居正所處的位置,並不是站在他們這些大明官員的利益上。】
【也正是這一份,考成法的第一年度的總秦疏,讓兩宮太後嘗試到了皇權至上的滋味,也更加決定了擁記張居正執掌大明內閣首輔的位置。】
【不少官員,在私下怒罵張居正是第二個嚴嵩。】
【而張居正真的是隻想做第二個嚴嵩嗎?】
【張居正在大明朝廷上,雖有以他為主的朝廷勢力,但張居正自始至終,都沒有結黨,拉派的想法。】
【考成法之下,能者上位,庸者退場。】
【整頓吏治,並不一定需要用強硬的手段來實現,在強硬的手段之下,隻會激起更大的抵抗與反擊,隻有柔刀溫割,才能悄無聲息地剔除掉大明官誌上的積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