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另一端的大陸三大糧食作物真的有這麼好嗎?”
“要怎麼才能得到它們,我現在就想耕種它們”
“竟然可以當成主食來食用,重點是這三大糧食作物都耐寒”
“要是有了這三大糧食作物,我們是不是就不用一直稷(粟)了?
與諸天帝王相比,諸天下的百姓們,他們更想得到這三大糧食作物
畢竟在大秦帝國與西漢時代之前,百姓們主要種植的主食農作物是稷(粟),以及小麥為主。
到了東漢時代,高梁才從非州傳入華夏中原,並且在南方開始傳種。
有人認為高梁是在漢宣帝時期,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後,從西域各國手上傳入到華夏中原大地的。
【在大航海時代下,糧食作物一(土豆)與糧食作物二(番薯),被西方人從世界另一端的大陸帶出來之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進行耕種。】
【並以此為手段,西方殖民者們,在其所占領的每一處土地上,殖民著當地的民眾與百姓。】
【糧食作物一(土豆)與糧食作物二(番薯),被他們按照戰略物資被嚴格把控著,若是有人想將種植的技術與種子,偷走,都會被他們處以重罪。】
【嚴重者被會當眾處死。】
殖民與殖民?
殖民,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天道盤點之中,並且都讓華夏的帝王們為之詫異。
大秦始皇界。
秦始皇贏政:“這殖民是什麼意思?難道天道是在告訴朕,是用糧食來管控著那些地方的平民百姓嗎?”
看著這一段內容,幾乎和之前,設想的相差不多,但在殖民這個詞的理解上,在感覺上,似乎又有些不同。
至於哪裡不同,可能是因為,後世西方人把種植的技術與種子,將其偷走的人,會處以重罪的原因吧。
在秦始皇贏政看來,若是大秦帝國時代,就能擁有這些糧食作物一與糧食作物二的種植的技術與種子的話。
那肯定是希望,能種植這些糧食作物的人越多越好,到時候大秦帝國的財政稅收,就會越多了。
但是這後世的西方人,似乎把這些糧食作物一(土豆)與糧食作物二(番薯),當成政治之事來看管,並且看管的非常嚴格。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看來我之前的想法,似乎是正確的,而在天道曆史進程中的後世西方人就是這麼乾的。”
大隋明帝界。
隋明帝楊廣:“原來糧食作物,還可以這麼使用。”
“以糧控夷,隻要讓他們能夠活命,就足夠了嗎?”
【糧食作物一(土豆)與糧食作物二(番薯),從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在西方殖民者的帶動下,開始在世界各傳播種植起來。】
【也算是給,處在小冰河天災時期下的世界上的平民百姓,帶來一絲生機。】
【然而,也僅僅是一絲,不會餓死的生機。】
【糧食作物一(土豆)與糧食作物二(番薯),如果長年累月的單一食用,也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而糧食作物一(土豆),在大明的萬曆後期,才被海外的漢人富商偷偷帶回到華夏中原大地進行種植。】
【但很可惜的是,此時的大明王朝與權貴們,隻顧著朝廷中的權力爭鬥,並沒有幾人,是真心實意的在意著民間大明百姓的生死情況。】
【然而糧食作物二(番薯),在傳入華夏中原之中的波折,卻要比糧食作物一(土豆)要更曲折一些。】
【在大明萬曆世間,就已經有三名華夏漢人,從華夏大地之外,將它帶回到華夏大地中了。】
【其中最早者,為大明廣東省的高州府,吳川梅菉人林懷蘭。】
【林懷蘭,醫者,在嘉靖末年,常到交趾國(越南)行醫,憑借自己的醫術,先後醫好了交趾國的關將與國王之女。】
【並且在行醫的過程之中,林懷蘭發了糧食作物二(番薯)的作用,並想到家鄉親人與鄉裡,常常饑不果腹。】
【便想將糧食作物二(番薯)帶回到家鄉。】
【然而,在交趾國將糧食作物二(番薯),私自耕種,都是重罪,更何況是帶離交趾國了,那是死罪。】
【但是林懷蘭,在想儘辦法藏了半截生果實想帶回家鄉,但還是在過邊關時,被交趾關將發現了。】
【由於交趾關將,感其治病恩德,不願將林懷蘭抓拿治罪,於是便放林懷蘭給放走了,但林懷蘭離開之後,交趾關將赴水而死。】
【第二人,亦是大明廣東省廣州府東莞人,陳氏子弟的陳益。】
【陳益字德裕,號素訥,因向往海外世界,在萬曆八年(1580),乘坐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地區(越南),並且在安南,品嘗到番薯後,對其產生興趣。】
【之後,陳益留在安南(越南),研究起糧食作物二(番薯),最後在萬曆十年(1582),通過賄賂的方式,成功將糧食作物二(番薯)帶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