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努爾哈赤造反,並偷襲撫順城情報傳到大明京城時,大明朝堂上下無不震驚與震怒。】
【並且很快就達成了統一意見,那就是務必要,儘快的收複撫順城。】
【因為,多年以來,大明朝廷中,那些高官貴族,他們在對建州,對女真人,蒙古人,還有朝鮮的走私據點或是站點,都設在了撫順城。】
【如果說,遼東地區的治所是遼陽省會),那麼撫順城,便是遼東地區,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在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進十五日之後,即張承胤正式出兵的次日。】
【大明朝廷以“八百裡加急”火牌傳達聖諭:“著張承胤務必收複撫順,若有延誤,以通敵論處”。】
【因此,後世人對遼東總兵張承胤,為何追擊努爾哈赤的後金軍,產生了諸多疑惑與聯想。】
......
【在《滿文老檔》中,關於撫順關外一戰,以及張承胤部潰敗的記載在,他們的《太祖朝卷三》中。】
【當時的戰況記載內容為:初風自西起,及兵臨時,其風驟轉向敵營。】
【明國兵連放火炮,我兵奮勇射之,殺入其營,銳不可當,明國兵遂敗,三營皆破,死者伏屍相枕。】
【殺總兵,副將,參遊及千,把總等官共五十餘,同,追殺四十裡,死屍絡繹不絕,敵兵十損七八,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器械無算。】
......
【這一戰,遼東明軍要以說是慘敗無比,潰兵更是被後金軍追殺了四十多裡,足足追殺了一天一夜。】
【直至四月二十二日,那一萬多明軍精銳,最後僅剩下三百殘兵,逃出了撫順地界,逃回到最近的大明所屬的軍堡之中,這戰場撫順關外之戰才結束。】
......
【而在《明神宗實錄》記載中,由於遼東巡撫李維翰,被大明朝廷革職追查之後。】
【才發現李維翰,關於撫順關外一戰的塘報,早已經寫好,但李維翰卻是,遲遲不敢發出。】
【在李維翰的塘報中記載道:“張承胤提兵六千七百,與賊三萬餘戰於撫順關,火器未及發而賊已衝突,遂大敗。”】
【對於,撫順關外一戰的戰報,李維翰為何要隱瞞戰報不發。】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遼東總兵張承胤的戰死,以及那五十多員遼東將官,沒能逃回,也都一同戰死了。】
【還有那一萬多的遼東精銳全都葬送了,這對遼東巡撫李維翰來說,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
【在大明朝廷之中,對邊將敗績問責極嚴,尤其萬曆年間言官的彈劾與朝廷中激烈的黨爭之下。】
【李維翰知道自己作為遼東巡撫,必然要對撫順失陷,總兵戰死等,是要負最直接領導之責的。】
【若如實上報,他李維翰可能,就會立即被革職查辦,甚至麵臨死刑。】
【於是,李維翰在抱有僥幸心理的作用下,選擇了對撫順邊關外一戰的戰報,進行了隱瞞敗報。】
【同時,也在“將功補過”的投機心理作用下。】
【李維翰希望,自己能通過在短時間內的軍事行動,如收複失地等,來彌補過失之後,再一並向大明朝廷進行奏報,以減輕自己的罪責。】
【除此之外,李維翰還要時間,來掩蓋自己,因撫順兩戰皆敗,而引發的諸多危機。】
【如,拖欠軍餉,糧草不足,驛店腐敗,大明火器保養不足等等問題,都是要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進行掩蓋的。】
【若是這些事情,全都在這個時候,一一敗露了,那麼他李維翰可能必死無疑。】
【所以,李維翰要利用,這些時間,給自己留後路與退路。】
【若是,最終這一切,還是無法隱瞞,那李維翰也想好了,合適的理由。】
【那就是,自己隱匿戰報不報,不公開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穩住遼東地區的民心與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