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不是楊鎬擔任任遼東經略的話,或許大明軍隊,在薩爾滸之戰或許不會敗得如此慘烈。】
【因為,大明王朝的薩爾滸之戰中,損失太多了,不管是精銳,還是名將,都損失巨大與慘重的。】
【也有人說,若是李化龍沒有病逝,那麼遼東經略之位,也不會由楊鎬來擔任了。】
【若是能讓李化龍擔任遼東經略,並主導討伐努爾哈赤的征戰的話。】
【以李化龍統籌帷幄的軍事才能,或許會摒棄分兵冒進之策,轉而依托遼東堡壘群固守,以消耗戰遲滯後金攻勢。】
【因為楊鎬選擇的“多路同進,分兵合擊之策”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朝鮮戰役”“播州之亂”的影響。】
【楊鎬認為“多路同進,分兵合擊之策”,必然會讓努爾哈赤,重蹈播州楊應龍的覆轍。】
【然而,楊鎬卻不知道,自己離開大明官場,又遠離大明軍事的十多年裡,大明王朝的上上下下,都已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今日的大明朝廷與明軍,已非昔日朝鮮戰場,播州之亂時的大明朝廷與明軍。】
【最主要的是,薩爾滸之戰中,很多人都認為,是楊鎬首先因輕敵低估後金軍的真正實力,又忽視地理氣候對明軍的不利影響。】
【在各種條件,都不利於明軍的情況之下,尤其是上情報方麵,完全不知道後軍金的實力與動向時。】
【居然還敢在在戰略上,又采用“多路同進,分兵合擊之策”,卻導致兵力分散,被後金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
【並認為楊鎬在指揮調度混亂,軍紀鬆弛,後勤保障不力,各方將領都在存在矛盾尚未化解與處理之時,就發起了戰役,從而導致明軍的全麵慘敗。】
【後世也有人說,薩爾滸的戰敗,也不能全怪罪在楊鎬的身上。】
【雖說,楊鎬雖對薩爾滸之戰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明軍慘敗,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將所有罪責都歸咎於他。】
【因為,真正發起薩爾滸戰役的人,並非是楊鎬,而是明神宗朱翊均,以及那些大明朝廷中的高官大臣們。】
【在《明神宗實錄》的記載中就提到,明神宗朱翊均,內閣首輔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各科言官的彈劾,還有大明的文官集團等因素。】
【都在不斷的催促著楊鎬,要楊鎬趕快出兵剿滅叛賊努爾哈赤的侵犯,以正大明天威。】
【因為,在薩爾滸戰役爆發前的軍費消耗是驚人的,同時,還有著朝廷上的巨大輿論壓力。】
【在《籌遼碩畫》記載中提到,遼東戰事月費高達三十萬金,若是長期拖延不戰,會將拖垮明朝財政。】
【三十萬金折合成白銀的話,就相當於,每一月要消耗掉大明的軍費,就高達三百萬兩白銀。】
【為何會有如此驚人的軍費消耗?】
【因為在薩爾滸戰役爆發之前,大明各地向遼東集結的大軍,是號稱四十七萬大軍。】
【但實際上,在薩爾滸戰役爆發時,大明王朝實際出征,並且能戰之兵,卻是不足十萬。】
大明諸帝
明太祖朱元璋錯愕道:“每月軍費消耗三百萬兩白銀?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實際出征能戰之兵,僅不足十萬?”
隨後,明太祖朱元璋怒道:“他娘的,這後世的貪官真的太他娘的狠了。”
“能戰之兵,不足十萬,他們雖然敢口稱47萬大軍,怪不得他們,要拚命催促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