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再敗,開原城被奪,名將馬林戰死,麵對這樣的驚天信息,朝鮮王國的官場,再次發生震動。】
【西人黨官員中的,左議政金尚憲等人,仍然堅持以“華夷之辨”為綱,以尊大明天朝為主。】
【金尚憲強調“大明雖暫挫,天朝上國根基未搖,我朝受壬辰再造之恩,豈能因一時兵威背恩負義?”】
【並主張將國書原封退回,甚至提議斬殺來使以明“尊明”之誌。】
【然而,在朝廷的朝廷之中,西人黨官員堅持的政策,必然會遇到東人黨官員的反對。】
【東人黨官員等人,駁斥西人黨的“迂腐”,並奏言道:“壬辰之恩,我朝永不敢忘。”】
【然今時不同往日,大明連失撫順,開原,邊軍精銳折損大半。】
【連杜鬆,馬林,劉綎這樣的大明名將,皆不是努爾哈赤之敵手,慘死在後金八旗兵之手,可見後金已是勢不可擋。”】
【“我朝甲胄朽敝,糧庫空虛,若因一封國書觸怒強敵,兵臨漢城之日,誰能保宗廟社稷周全?”】
【東人黨官員的質問,讓西人黨官,無言以對,連大明天朝都一敗再敗,名將隕落,況且還有數千朝鮮將軍在努爾哈赤的手上。】
【東人黨官員,又進一步直言道:“華夷之辨固重,然國祚存續更急。努爾哈赤國書雖帶威脅,卻未逼我背明,不過是要我朝‘中立自守’。】
【“何不暫許其請,閉境絕戰,待大明重整旗鼓、後金有隙可乘,再圖後計?”
【“若執意斬殺來使、退回國書,便是自尋死路,屆時縱有千萬‘尊明’之理,也換不江山無恙!”】
【這時,也有其它東人黨官員附和,稱“明廷已如風中殘燭,我朝若執迷不悟,恐成其殉葬之物”,主張“暫忍一時之辱,以保萬民之安”。】
【然而,當朝鮮國王與朝鮮官員,還在爭執不下之時。】
【萬曆四十七年1619)七月,努爾哈赤乘勝進軍,進兵圍攻鐵嶺城。】
【努爾哈赤,再次利用被李永芳,策反的鐵嶺衛參將丁碧,在努爾哈赤攻城時,再次與後金兵進行裡應外合,打開了鐵嶺的城門。】
【最終,鐵嶺衛守將喻成名與李克泰戰死,鐵嶺城被後金政權占據,鐵嶺城與沈陽城之間的距離,相隔也僅僅120裡60公裡)。】
【努爾哈赤在成功拿下,開原城與鐵嶺城,兩座大明的軍事重鎮之後,便將戰略目標轉向葉赫部與朝鮮。】
【並在葉赫部的邊境與朝鮮邊境,進行軍事軍事部署。】
諸天萬界大明時代。
民間:
人群之中,有人無力的說道:“又是間諜內應,裡應外合,又是那些賣主求榮的人,打開了城門,讓那奴破了我們大明的軍事重鎮。”
“在天道曆史進程中,這後世的大明朝廷,真是太讓人失望了,怎麼可以養了那麼多的貪生怕死,賣主求榮之人當官的?”
......
【當鐵嶺城,再次被努爾哈赤攻破,大明王朝此時無力收回開原城與鐵嶺城,甚至無法以軍事力量壓迫努爾哈赤與後金政權時。】
【朝鮮國王光海君李琿,東人黨官員,以及部分西人黨的官員,都開始畏懼了。】
【慕強與畏強,是絕大多數朝鮮人的秉性,尤其是南朝鮮人與東人黨的朝鮮官員,更是又驚又懼。】
【在《滿文老檔》的記載中,努爾哈赤攻占鐵嶺後。】
【立即在朝鮮的鹹鏡北道邊境,開始部署八旗精銳,以軍事力量,形成對朝鮮北部的直接威脅。】
【努爾哈赤,先是在鴨綠江北岸的璦陽堡,寬甸堡等地設立軍營,囤積糧草。】
【然後在,鴨綠江沿線一帶,如義州邊境,增設哨所,並頻繁派遣斥候,渡地鴨綠江,光明正大的偵察朝鮮境內的地理與地形。】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後金軍隊“屯駐義州對岸,晝夜伐木造船,聲言渡江”,迫使朝鮮在平安道增兵至3萬餘人。】
【然,朝鮮北部邊防重鎮義州,定州等地因為,背靠大明王朝,城牆年久失修,器儲備不足,且士兵缺餉嚴重,士氣低迷。】
【朝鮮國王光海君李琿,連忙向大明朝求援,而這正是努爾哈赤想的。】
【當朝鮮國王光海君李琿的救援書信,送到大明朝廷當中時。】
【此時的大明朝廷,因為薩爾滸戰役的分兵大敗,以及又掉了開原城與鐵嶺城,遼東的軍事情況,已經處在一個極度緊張的態勢當中。】
【同時,也尤其連續吃了分兵的大虧後,大明朝廷便以薩爾滸大敗無力顧及,拒絕了朝鮮的救援。】
.......
大明神宗界1618)。
赫圖阿拉;
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天道將本汗,在今後的戰略與計劃,都如此詳細的給盤點出來了,是想讓大金,讓我早點消亡嗎?”
“還是說,天道覺得,縱是它如此的偏袒於大明,也知道大明王朝,終究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才會如此針對本汗與大金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天道曆史進程中,本汗順天意而為,成就了天命,建立起了政權,成為了清大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