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袁應泰,之前就已經將沈陽城中,數千精銳遼東騎兵,已經調往遼陽。】
【現在又將原本是奉集堡,虎皮驛的守軍,以及威寧堡地區的守軍召回,這也導致了遼陽城中的明軍數量暴增。】
【同時,袁應泰還派人前去朝鮮救援,要求此時的朝鮮國王光海君李琿。出兵趕赴遼陽城。】
【然而,朝鮮國王光海君李琿,雖承諾發兵,但因受到努爾哈赤的軍事威脅,並沒有直接派兵前去遼陽城。】
【而是派出了數百名“鳥銃手”,在鴨綠江邊觀望不前,並沒有參與遼陽城守備戰鬥。】
......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遼陽城中的軍隊數量,突然暴增至十二萬,也自然給遼陽城帶來了巨大的糧草壓力。】
【遼陽城做為遼東地區的治所,在熊廷弼執政時期時,熊廷弼就已經為遼陽城儲備了足夠,讓遼陽城支撐八個月的儲備應急糧。】
【在袁應泰下令在將周邊的兵力收費回遼陽城的時候,也下令將征集了各地的糧草,運往遼陽城。】
【然而,當遼陽這地區的大軍都集結到遼陽城時,遼陽城中,卻在一天之後,就爆發了由糧食短缺,而引起的饑荒與動蕩。】
【在《明熹宗實錄》,《明季北略》,《明季北略》中均有記載:袁應泰“儘括民間積粟,民有糧一石者,籍沒入官”,導致“遼陽城內餓殍載道,民怨沸騰”。】
【戰亂時期,糧食一旦短缺,糧價必然暴漲。】
【遼陽中的奸商,自然也不會放過如此機會。】
【在史料書籍中,指出袁應泰推行“籍沒一石”政策,導致民間糧食被搜刮殆儘,甚至出現人相食的慘劇。】
【朝鮮《李朝實錄》亦佐證:“遼民有糧一石者,儘被官軍搜括,百姓掘鼠為食,鼠被吃絕”。】
【而糧價,也從原從來的一兩一石或二兩一石,升至六兩白銀一石。】
【《明熹宗實錄》記載為:“米價每石銀六兩,粟價每石銀三兩,民掘地求鼠,洞深丈餘,城中鼠類幾絕”。】
【然而,遼陽城中的蒙古難民,逃到遼陽城後,本就沒有營生的手段的他們,城中糧食短缺,糧價暴漲之後,立即以行動搶糧。】
【《明季北略》記載:“蒙古流民素受明賑,至是反為亂首,奪糧倉儲,縱火焚城”。】、
【當城中出現有流民搶糧的情況後,很多遼陽富民,都遭遇了搶劫。】
【因此,在《國榷》中指出:“袁應泰括糧之令,無異於驅民投敵。富戶以糧多被籍,遂陰通建州;貧民無食,相率為盜”。】
......
【然而,遼陽城中,真的如此缺糧嗎?】
【難道遼陽城中的儲備糧,連沈陽城中都比不上嗎?】
【實際上,遼陽城,做為遼東地區的治所所在,又是軍事地區的治所,其所儲備的糧食,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時就發現,遼陽城中的儲備存糧,雖仍能維持8個月遼陽的儲備量,但很多都是“摻沙黴米”。】
【因此在熊廷弼執政時期,就已經整治過遼陽城中儲備存糧貪腐的問題。】
【然而,在熊廷弼被東林黨弄走之後,遼陽城的腐敗,也就順勢重生。】
【當沈陽城失陷消息,傳至遼陽城,當遼陽城中出現缺糧亂局時,袁應泰才發現,所謂儲備了足可支撐8個月的儲備糧,也隻存在文書檔案中。】
【而且很多已經入庫的優糧,在查看時才發現,所謂的優糧,也早已變回“摻沙黴米”。】
【因此,已經慌了神的袁應泰,就隻能推行“籍沒一石”政策,這也加劇了遼陽城中的動蕩。】
【然而,當袁應泰得知,沈陽城的失陷,是因為蒙古人臨陣叛變所至時,袁應泰是懊悔與後悔不已。】
【於是,袁應泰下令將城門關閉,立即對城中的蒙古人與蒙古“夷丁”進行排查。】
【僅是一天的時間,就抓獲七八十名蒙古間諜,並從其身上搜出通後金的書信。】
【袁應泰下令,當即將這些蒙古人斬首示眾。】
【然而,對於排查過後的蒙古人與蒙古“夷丁”,袁應泰並沒有進行處理,也沒有對其進行驅離出遼陽城。】
【袁應泰甚至,還依舊任用,沒有查出問題的蒙古“夷丁”,為遼陽城的防備守軍。】
【在袁應泰看來,遼陽城中的蒙古人與蒙古間諜,是兩回事,不能一概而論。】
【畢竟大明與蒙古之間,是存在“聯合抗金”的政治與軍事同盟。】
【這也為遼陽城,在努爾哈赤圍城時,遼陽城中爆發了兩次大爆發,以及遼陽城被快速攻陷,而埋下了禍根。】
喜歡架空曆史:從天道盤點意難平開始請大家收藏:()架空曆史:從天道盤點意難平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