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衡陽,空氣中還帶著一絲涼意。林夏站在"雲端公寓"售樓處,手中的購房合同被她捏得有些發皺。
建築麵積69.75平方米,套內麵積卻隻有32.71平方米,公攤麵積整整37.04平方米,這讓她心裡一驚。
"這公攤比例超過50,太離譜了!"林夏皺眉對麵前的置業顧問說道,語氣裡滿是不滿。
置業顧問臉上掛著職業性的微笑,不緊不慢地解釋道:"林女士,我們小區定位高端,采用的是四梯十二戶設計,每層都有公用衛生間和豪華門廳,公攤自然會大一些。而且您看,合同裡都寫得清清楚楚,我們五證齊全,完全合規的。"
林夏仔細查看合同,發現公攤麵積確實在附件中標明,但那一串數字還是讓她覺得不對勁。
回家的路上,她的腦海裡不斷浮現出合同上的數字,越想越覺得有問題。
回到家後,她立刻打開電腦,加入了業主群,想看看其他業主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擾。
剛一進群,就看到業主王強在群裡抱怨:"我買的也是69平,套內隻有32平,這得房率也太低了!"這條消息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千層浪。
業主們紛紛在群裡訴說自己的不滿,林夏這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有同樣的疑慮。
"我查過資料,商業公寓的公攤率一般在4045,超過50的很少見。"林夏在群裡回複道,"我們得聯合起來維權,單靠個人的力量太薄弱了。"
她的提議得到了業主們的積極響應,很快,20多位業主成立了維權小組,大家推選林夏為代表,因為她看起來冷靜理智,又有責任心。
接下來的日子裡,維權小組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收集證據,包括購房合同、小區規劃圖、開發商宣傳資料等。
林夏帶領大家仔細研究每一份資料,希望能找到開發商的漏洞。首先,他們決定與開發商協商,希望對方能重新核算公攤麵積。
然而,開發商代表態度強硬,冷笑道:"合同裡已經明確約定了公攤麵積,你們簽了字就得遵守,我們是按合同辦事。"
協商無果,業主們的心裡都很失望,但這並沒有讓他們放棄,反而堅定了維權的決心。
林夏知道,協商這條路走不通,隻能尋求法律幫助。
她聘請了經驗豐富的房產律師張偉,張偉仔細研究了相關法律法規後,指出:"根據《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開發商需在合同中明確公攤麵積的計算方式,但"雲端公寓"的合同條款模糊,未詳細說明公攤部位。
我們可以以"未履行告知義務"為由提起訴訟。另外,衡陽新政規定商品房需按套內麵積計價,雖然你們的合同是在政策實施前簽訂的,但可以以此為突破口,要求重新測量。"
與此同時,林夏聯係了專業測繪機構,決定對公寓的公攤麵積進行重新測量。
測繪人員使用徠卡rtc360掃描儀,對整棟樓進行了詳細掃描,生成點雲模型。經過專業分析,實際公攤麵積僅為28平方米,比合同上少了9平方米。
測繪工程師解釋道:"開發商可能將部分不應計入公攤的區域算進去了,比如地下車庫和物業用房,這些都是不應該計入公攤的。"
拿到測繪報告後,林夏知道這是關鍵證據,但她也明白,僅靠法律訴訟可能還不夠,需要借助媒體的力量。
她聯係了《衡陽日報》的記者陳靜,詳細說明了情況,並提供了所有證據。
陳靜是一位資深記者,對這類民生問題非常關注,她深入調查後,撰寫了《69平公寓公攤37平:業主質疑開發商數據造假》的報道,揭露了"雲端公寓"的公攤問題。
報道一經發表,立刻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社交媒體上,"公攤麵積維權"的話題閱讀量迅速超過百萬,網友們紛紛聲援業主,譴責開發商的不透明行為。衡陽市住建局也注意到了這件事,迅速介入調查,要求開發商提供公攤麵積的詳細計算依據。
麵對輿論壓力,開發商不得不召開新聞發布會,但他們的辯解顯得蒼白無力。
發言人聲稱:"我們的公攤計算完全符合國家標準,包括電梯井、走廊、公共衛生間等。"
但當被問及為何實際測量數據與合同不符時,發言人支支吾吾,無法給出合理解釋,場麵一度十分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