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封地,貴族們的經濟特權主要通過“食實封”來體現。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大賞功臣,房玄齡、杜如晦得到了食實封一千三百戶。
而皇帝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隻有五百戶,於是他大鬨朝堂。
“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
李世民則毫不留情地打了叔叔的臉,直接說道:“當初打竇建德時,叔叔你全軍覆沒。”
“後來打劉黑闥,叔叔你又望風而逃。”】
大唐,長安。
“現在服沒服?”李淵看自己這堂弟越看越來氣。
打仗打仗不行,站隊站隊不行。
滿以為兩邊交好,不論誰登基自己都有一份功勞。
玄武門的時候裝瞎子,二郎登基又想憑平時交情占個好位置。
想得美!房杜等人拿命陪二郎博,你付出了什麼?還想和他們搶封賞?
武德九年九月,在朝堂被嘲諷一次。
如今貞觀二年,又被天幕嘲諷一次。
李神通很氣,但隻能咬碎牙往肚子裡咽。
“臣弟服了!”
李淵現在無所畏懼,不耐煩的問道“彆什麼臣弟臣弟,朕現在是太上皇,難道你要自降輩分和二郎一輩?”
混賬叔德,你這是無理也要攪三分!
李神通繼續咬牙,一不小心咬到腮幫子,嘴角滲血,行禮說道:“是臣說錯了,臣服了!”
“服了就好……”李淵略做思索狀,突然又問道:“該不會是口服心不服吧?”
“不是!”
“不是就好,否則朕讓你體驗一下兒時的遊戲。”
李淵說的遊戲,包括但不限於:脫光了吊樹上打、模擬兩軍交戰和砍俘虜頭……
李神通這下真服了,天知道李淵會不會把假砍頭變成真砍頭。
到時候裝瘋賣傻,說一句兒時玩遊戲就這樣的。
難道陛下會殺了太上皇為我償命?
……
【為什麼李神通要爭這個食實封呢?
因為這裡麵都是錢呐!
唐帝國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對全國21歲到59歲的男丁征收實物稅,這就是著名的租庸調製。】租庸調秦朝,鹹陽。
始皇喃喃自語:“大秦能否用?”
“用不上!”扶蘇聽見始皇的呢喃,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否定了,然後又補充道:“至少現在用不上!”
始皇麵露喜色,看來扶蘇變聰明了。
果然,寡人自創的鼓勵式教育頗有成效。
什麼後人視頻說的,都是後人了,很明顯是借鑒朕的!
始皇略帶鼓勵的聲音響起:“哦~為何?”
扶蘇定了定心神,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解釋道:“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不是所有好政策,都可以一股腦套在大秦。”
“比如延續千年的科舉製,以考試取人才,至少現在的大秦就沒法用。”
“而租庸調製更複雜,不僅涉及賦稅征收之法,還涉及大秦的勞役、刑法等。”
“若是要用,不亞於商君變法,整個秦法至少大半都要跟著改動。”
“而如果突然改製,上下不通,加上六國從中作亂,大秦隻會更亂。”
“現如今大秦最需要的是穩定,逐步解決身上的頑疾,而非下猛藥!”
扶蘇躬身行禮,示意始皇自己已經說完,請父皇點評。
始皇捋著胡須,強忍住心中的歡喜,隻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誇讚道:“能想到這層,已經很不容易了。”
“隻是還差了一點點更深的東西,不過已經很強了。”
扶蘇麵露思索狀,這就是我和父皇的差距嗎?
我以為我已經想的夠多了,沒想到父皇在這短短的時間已經想到更深層了。
父皇,恐怖如斯!
始皇見扶蘇望著自己,露出一副敬仰狀。
這傻孩子,又犯什麼病了?
他該不會以為朕真的想的更深層的東西了吧?
……
就這一瞬間,朕能想到的和你想到的其實差不多。
始皇又對扶蘇說道:“朕確實想到了,但不能告訴你。”
扶蘇連忙搶答道:“兒臣知道,得自己悟出來,因為自己悟出來的才屬於自己。”
始皇輕輕點頭,誇道:“孺子可教。”
【食實封按開元之前的製度,你封戶裡的男丁繳納的賦稅,你可以拿到2\3。
打個比方:李神通有五百戶,這些封戶並不是集中居住的,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區。
作為皇帝的近親,他可以優先挑選那些每戶有5~7丁,屬於小地主級彆的富戶。
五百戶,做簡單個乘法,能分到兩三千男丁的賦稅。
唐代的爵位可以世襲,隻是郡王需要降襲為國公,食實封也能在家族裡傳承。
除此之外,貴族們的特權並沒有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可以生殺予奪,威風八麵。
要想擁有這樣的權力,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官職。
但是他們在仕途上確實要比普通人起點要高很多,更容易做到高層。
國公出身,一進入官場,散階就能敘到正六品上,而科舉及第的新科進士一般隻能敘到從九品下,之間相差了十五個大級。】
彈幕區:
〖原來每品還有上下之分啊?〗
〖你才知道啊。〗
〖而且唐朝的科舉製也對貴族格外優待,真的如問劍江湖演的一樣,百姓的卷子送去柴房生火。〗
〖突然有點理解黃巢了,換我我也反。〗
大唐,長安。
“唉……”
李世民想動科舉,但又沒法動。
儘量保證公平吧。
【唐朝有曆史上最後一個貴族社會之稱,這批貴族主要由北周的關隴貴族和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構成。
關隴貴族,比如:李淵的祖父、楊堅的父親等,還有同一時代的八柱國於謹家族。
於謹家族曆經三個朝代不倒。於謹家族北周、隋、唐三朝,於氏家族國公、郡公這樣的高爵可謂層出不窮。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河東三大姓,他們都是大士族。
但是唐朝同時也是貴族社會瓦解的時代。
關隴貴族、士族門閥憑借血統擁有的爵位,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爵位作為一種社會身份尺度的作用開始動搖。
從唐高宗李治時代開始,為了對抗門閥,已經開始“泛恩敘爵”。
凡新帝繼位、改元、立太子、南郊祭天等等場合常常給文武百官散階三品以上賜爵一級,四品各加一階,
家世平凡的白居易也能憑借這個政策做到馮翊縣開國侯。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至唐代宗的中的十三年間,封異姓王一百一十二人。
新崛起的軍功貴族,比如郭子儀家族一門一郡王、四國公、三縣男。郭子儀安史之亂後,朝廷控製的區域越來越小,食實封也無法兌現了,開始通過發放一定數量的錢物來取代,貴族的經濟特權也名存實亡。
此外,部分異姓爵位,朝廷不給承襲或者拖著不辦理這個繼承手續。
於是憑借血統世襲的製度開始崩潰了。
網上有一種說法說是黃巢消滅的門閥,不能說不對,至少很不全麵。
黃巢隻是殺了長安那群貴族,其他的門閥可還活的好好的。
其實是宋朝的一係列國策消滅了門閥。
雖然他通過國策消滅了門閥,卻又導致官員數量尾大不掉、士紳崛起,但這不屬於今天的內容,不必多提。】
彈幕區:
〖所以沒有萬世永安的製度,要一直變革。〗
〖宋不重文抑武,就要重演唐末藩鎮,但是又導致軍人地位低下,外戰外行。〗
〖對啊,不大開科舉,就會重回門閥,可開了,官員士紳又成新門閥了。〗
〖至少比門閥時代好,好歹有個上升空間。〗
長安城外。
黃巢認為彈幕說的很對:“確實不對,也不全麵。”
世家門閥不是都有族譜嗎?
我這次按著族譜殺,保證全送去地府!
“這下應該算全麵了吧?”
【宋代,科舉擴招,每年雲集汴京的考生有近萬人,宋太宗淳化三年達到驚人的一萬七千多人,錄取率將近1\10。
因為及第的人太多,仁宗天聖五年特彆下詔設置了上限:“進士奏名勿過五百人,諸科勿過千人。”
而唐朝明經、進士合在一起也就百人左右。
同時為了防止黃巢這種屢試不第,直接掀攤子的出現,宋朝還有“特奏名製度”。
積累到一定舉數和年齡,如果還是考不中,就直接免試通過,再賜予出身或官銜。
據統計,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者約有五萬人,占整個科舉及第人數的45。
這種製度,還會有哪個讀書人去鋌而走險呢?
有宋一朝,爵位完全虛散化。
首先,爵位不能世襲。
其次,食邑數本來已經是一串數字了,而現在食實封也成了一串數字。
北宋前期,食實封一戶,還會給二十五文錢,隨俸祿發放。
元豐改製,乾脆把這塊福利也取消了。
同時成為貴族的門檻也低了,元豐改製後,寄祿官六品以上就可以申請爵位。
北宋前期,爵位分十二等。
入門封某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
升官或者朝廷大禮,新皇登基照例都會賜食邑。
累計到五百戶,可申請某縣開國子。
累計七百戶,可申請某縣開國伯。
累計一千戶,可申請某郡開國侯。
其實類似現在商家搞的積分製度一樣,分夠了就黑鐵升青銅,青銅升白銀,白銀升黃金。
如果做到宰相,不論食邑有沒攢夠,直接封國公。
所以我們熟知的許多宋朝人物都有爵位。
寇準:萊國公。
晏殊:臨淄郡開國公。
範仲淹:隴南郡開國公。
司馬光:河內郡開國公局。
爵號一般為某人的郡望。】
彈幕區:
〖所以司馬光還真是河內司馬氏?〗
〖是不是司馬懿後代不好說,但肯定是一個祖宗。〗
〖小時候學司馬光砸缸,還說他好聰明,長大了肯定是大才。〗
〖確實大才,有功也有過。〗
〖拉倒吧,他的過肯定大於功。〗
北宋。
王安石一挑眉,問道:“君實,不評價一下嗎?”
司馬光氣的胡須抖動,襆頭上的兩個小翅膀都在左右搖晃。
“王安石,你不要太過分!”
直呼其名,和罵娘沒多大區彆,但王安石不氣,笑著說道:“你看你,又急。”
“我沒讓你評價自己的功過,我說河內司馬氏。”
“我特麼不是司馬懿的後代!”
哈哈,王安石心裡暗笑道,看來是真被氣糊塗了。
雖然晉朝名聲不好,但也是曆代承認的正統王朝,提及帝王還是要用尊稱的,何況還是你同宗先祖。
“嘖嘖嘖……君實勿急,我也沒說你是他後代啊。”
“我知道你是宣帝的弟弟,安平王的後代。”
王安石明悟了一個道理,要和他們鬥,就要比他們更惡、更不要臉!
你們不是喜歡拿私德來否定一個人嗎?
我直接從根上否定你,把你祖墳刨了,否定你整個家族!
司馬光還要開口反駁,龍椅上的趙官家重重拍在桌案上,很難得的發了一次火。
“朝堂重地,又有天幕在上,吵吵鬨鬨成何體統!”
趙官家拉了司馬光一把,不拉不行。
王安石挖了個大坑給司馬光跳。
介甫坑坑君實就算了,就怕有人要坐實司馬光是在世司馬懿的名號,往他家裡藏盔甲、再安排市井孩童唱歌謠。
到那時,不管誰做的,君實一黨和變法派的臉麵是徹底撕破了。
到那時,還變什麼法……群臣不在朝堂上械鬥都算老天保佑。
【楊萬裡:廬陵郡開國侯。
包括總共就沒上過幾年班的陸遊也有爵位,是渭南縣開國伯。
異姓大臣在世時最高可封郡王,大宋第一位生前封的非宗室郡王是一位宦官,名叫童貫。】
……
明清兩朝宦官:“吾輩楷模啊。”
唐朝宦官:“這算個啥,名那有權好用,他敢廢立皇帝嗎?”
十常侍:“吾等不能落於後人啊!”
【在電視劇《知否》裡演繹的貴族們的地位和財富,其實更符合明朝。
明朝爵位製度,算是是封建時代的一股逆流了,又再造了一批憑借血統世代富貴的特權階層。
經過一番演變,明朝的爵位製度大致在永樂年間簡化為公侯伯三等,同列正一品,淩駕於所有文武大臣之上。
爵有世爵和流爵之分。
前者可以世襲到大明滅亡,後者爵止本身,子孫降為世襲指揮使。
朱元璋給開國功臣共封了九公、五十一侯、四伯。
大部分沒能排上爵位的開國功臣也能像戚繼光的祖先一樣擁有世襲武職。
比如戚家,不論子孫賢愚與否,世代擔任,正四品的登州衛指揮使。】
大明,應天府。
“咱怎麼就逆流了!”
“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來!”
“指不定還沒咱做得好!”
隨著朱元璋的怒罵,彈幕徐徐飄過:
〖老朱做的最正確的事情之一,就是封了戚繼光的祖先。〗
〖戚家軍太可惜了。〗
〖如果沒有萬曆,戚繼光會不會超越嶽武穆的成就?〗
〖不僅不發糧餉,就因為人家想要回自己的糧餉,就儘數騙殺。〗
〖沒全殺,隻殺了最精銳的三千多人。〗
〖換在萬曆的角度也勉強可以理解,誰知道你們是來討薪,還是來謀反的?〗
〖謀反個屁,前腳讓人家去朝鮮打仗,戚家軍平定倭寇,結果不僅有功不賞,連原本的餉銀也不發,換你你願意不?〗
〖明朝皇帝真不能怪臣子不忠心,於謙被殺,張居正都死了還把人家墳刨了,戚家軍更慘,先在沿海平倭患,朝鮮鬨倭寇,又是戚家軍平的,結果就因為不想發錢就把精銳全殺了,這種情況,誰還忠心明朝,誰就是傻子。〗
〖其實戚家軍之死和張居正也有點關係,萬曆皇帝要否定張居正的一切,而戚家軍和他沾邊,所以精銳必須死,其餘全部打散。〗
〖戚家軍挺冤的,那時候朝堂是張居正主政,戚繼光為了糧餉,隻能討好張居正啊,否則隨便卡一下,沿海的倭亂還平不平?〗
〖還有文官的原因,他們不願意見到有人因軍功而崛起,打壓功勳貴族是文官的集體意見。〗
一條條彈幕,猶如一根根針紮在老朱的心頭上。
“我這都特麼什麼後代!”
“不想給錢,就殺精銳?”
“你怕武人造反,你殺主將啊!殺精銳乾嗎?”
朱棣心知又要遭毒打,連忙把大哥、二哥、三哥,護在身前。
老朱卻沒有打朱棣的心思,目光惡狠狠的望向群臣,不停的磨牙!
還是收拾少了,為了一己私利,敢置大明江山於不顧!
文人埋下頭,不敢麵對老朱的目光,心裡委屈極了。
又不是我們乾的!
再者,打壓功勳貴族是應該的,換誰來都一樣!
文人造反,十年不成。
武人造反,一朝一夕。
不壓住他們,龍椅上坐的人姓不姓朱還兩說呢?
你還怪我們?
你應該謝我們!
【胡惟庸案,朱元璋清洗了一批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