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本書,三天兩頭被審核,這本書更近更進一步,動不動就在下架邊緣,心累,近現代劇情儘量不寫了,望周知。
【#廟號#】
【皇帝駕崩之後,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相對客觀的就是廟號了,有一個廟號難度最大,從古至今沒一個皇帝能夠獲得。
與後來水分越來越大的諡號相比,廟號相當堅挺,幾千年來始終是兩個字。
第二個字又基本固定,“祖”或者“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
“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實踐當中,有人覺得宗比祖厲害,比如唐粉覺得李世民的唐太宗就比李淵的唐高祖厲害。
但在廟號理論中,祖比宗厲害。
有開創之功的皇帝稱祖,有守成之德的皇帝稱宗。
一個朝代一般隻有開國之君以及新時代的開創者可稱祖,所以一個朝代往往隻有兩個祖。
當然那些自己沒當過皇帝,但被當皇帝的兒孫們追封的某祖不算在內。
但有一朝出現了三個祖,其中一個還叫聖祖。
另外,割據政權,普遍祖宗泛濫,疆域和功績不大,但名頭卻不小,亦不在討論之列。
廟號的第一個字最有含金量的是:“太”、“高”、“世”、“中”。
廟號起源於商代,最早隻有這四個字。
創基立業曰“太”。
功高者曰“高”。
世代轉移、新時代開創者或者王朝承上啟下曰“世”。
中興者曰“中”。
那麼與祖宗結合起來,廟號就有了排序。
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世宗、中宗。
其中並沒有中祖,中祖是其中獲得難度最大的,至今未有一例。
太祖、高祖都是開國皇帝。
典型代表是: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其中很多人以為劉邦是漢高祖,其實是錯誤的,劉邦是漢太祖、高皇帝。
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
而傳唱錯誤最早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其中對劉邦的記載有:漢太祖、漢高帝、漢高祖。
推測可能是抄錄錯誤。
開國皇帝叫高祖,是因為把太祖的名號給了自己的父親或者爺爺。
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祖是他爺爺李虎。
隋高祖楊堅,隋太祖是他爹楊忠。
世祖一般是頒發給將功業發揚光大的人。
世有兩層意思,一是支係成為大宗,二是將祖宗功業帶入新高度。
典型代表是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
比如福臨,他父親皇太極才稱清太宗,但他卻能稱世祖,是因為在他任上滿清進了北京,正式入主中原。
開國皇帝司馬炎也稱世祖,因為他把太祖和高祖分彆給了爺爺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
太宗是宗這個廟號裡的老大,所以往往是一個王朝除開國之君外的下一任皇帝。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
當然也有例外,如漢太宗劉恒、明太宗朱棣。
劉恒是西漢第五位皇帝,但他之前的皇帝除劉邦外,在位時間都很短。
而且兩漢對廟號的授予極其嚴格,比如著名的廟號守門員漢景帝。
在兩漢,功績比景帝強,就有廟號。
功績比他差,或者和他一樣,那就沒有廟號。
廟號必須有功績才能給,所以劉恒是兩漢第二個有廟號的皇帝。
而朱棣叫明太宗,也是合理的,畢竟朱允炆在位四年就被他趕下台了。
並且朱允炆一直到南明朱由崧時期才有了廟號,所以朱棣也算是明朝第二個有廟號的皇帝。
至於後來成為明成祖,則是嘉靖為了給親爹名分而改的。
高宗則有些高開低走或者代表王朝中衰起點的意思。
比如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和清高宗乾隆。
中本是中興之意,所以中宗基本上是讓本朝中期來了個小高潮。
比如漢中宗劉詢的昭宣中興、唐中宗李顯複國號為唐。
而世宗有世代轉移和將功業發揚光大的意思。
比如明世宗嘉靖便是世係轉移。
而漢世宗劉徹則是將功業發揚光大。
除了太、高、中、世的廟號外,還有不少獨一無二廟號。
尤其是宋朝,非常有創新精神,神宗、英宗、徽宗、哲宗、真宗等,這都是宋朝原創出品。
這些廟號要麼是費勁找亮點,比如仁宗、孝宗、睿宗。
要麼是明褒暗貶,比如武宗、文宗。
這裡的文、武,是廟號,而非諡號。
文在諡號裡是極好的,但在廟號裡則完全相反。